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惠施(约公元前三七○年——前三一八年)是战国时代的宋国人,作过魏国的宰相,在政治上“不法先王,不是礼义”,主张“偃兵”、“去尊”和“法治”,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惠施“逐万物而不反,注重自然科学知识,重视对天地万物的认识,在自然观上具有朴素的唯物和辨证观点。惠施又是战国时很大的“辩者”,曾与庄子作过很多辩论,批评庄子的思想是“大而无用”的主观唯心论,其学说在当时就与儒、墨、道家并列,是先秦  相似文献   
2.
逻辑与语言的关系,特别是自然语言联结词和逻辑联结词这两种性质不同的联结词的关系,是学习、研究传统逻辑不能不搞清楚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大家都承认,在传统逻辑中,逻辑联结词必须通过自然语言联结词来表达。但是,自然语言联结词和逻辑联结词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以及自然语言联结词又如何去表达逻辑联结词等,并不是所有人都已经搞清楚了的问题。目前的大多数传统逻辑著作都没有专门讨论逻辑联结词的特殊性质,更没有很好讨论逻辑联结词和自然语言联结词的联系和区别。因此,有的人在论述到自然语言中的具体命题时,就常常容易混淆两种联结词的性质,或者用今天逻辑联结词的含义去限定自然语言联结词的词义,否认自然语言联结词在日常语言特别在古代语言中客观存在的多义性和使用习惯上的不严格性;或者把自然语言联结词等同为逻辑联结词,否定逻辑联结词的单义性、确定性和严格性。本文想以“非”和“或”两个联结词为例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大转变的时期,政治上的大动乱和大变革带来了思想上的大活跃和学术上的大发展,各种学术思想互相竞胜,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为了建立自己的论点,非难别家的论点,不得不重视“辩”的理论和方法,因而涌现了不少杰出的善辩家,当时的邓析、  相似文献   
4.
关于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的关系问题,实质上就是形式逻辑和辩证法的关系问题,也即思维的形式和规律跟辩证思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是哲学界和逻辑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在我国,早在卅年代起,就发生过一场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关系的论战,这场论战实际上延续到了解放后以至今天。因此,正确理解和处理形式逻辑和辩证法的关系,对于宣传和普及形式逻辑知识、充分发挥形式逻辑在正确思维中的作用,以及对于形式逻辑作为一门专门科学的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不可能全面地讨论这个问题,只想着重就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的关系以及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在辩证思维中的作用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30年代,曾经兴起了一种颇有特色和颇为时髦的逻辑体系,这就是所谓的“综合逻辑”。虽然在论著中正式称为综合逻辑的很少,而公开以“综合逻辑”命名的著作只有林仲达著的《综合逻辑》(1936)一书。但综合逻辑的观点和体系结构在当时的逻辑界确是颇有影响的。据初步调查,当时持这种综合逻辑派观点或近乎综合逻辑派观点的著作就  相似文献   
6.
公孙龙是战国末期的赵国人。他集名家(即当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辩者”,《汉书·艺文志》把他列为名家)思想的大成,是当时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公孙龙总结了当时“辩者”关于辩的技术,并使之成为较系统的理论。他有严重的唯心论和诡辩论的错误(如提出“坚白石离”、“鸡足三”、“牛羊足五”等),因而成了我国古代诡辩学派中“离坚白”学派的主要代表。然而,《公孙龙》一书还包含有摸索唯物主义的思想,尤其是对名(概念)曾作过比较深刻的逻辑分析,提出了“白马非马”这一重要的逻辑命题,对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本文就《白马论》一文的逻辑思想,作初步的研究和剖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