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1916年到1920年,北洋政府的实权由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集团控制。在这时期中,他们积极推行“武力统一”政策,成为当权军阀对内政策的核心。本文试就此政策产生的原因、实施过程及其失败做一初步探讨。一为什么段祺瑞为首的皖系集团热衷于推行“武力统一”政策? 第一个原因,“统一天下”是中国历史长河上最博大的政治目标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更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趋势,不管后人对秦始皇有多么激烈地批评,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其统一中国的业绩  相似文献   
2.
《燕行录全集》是韩国出版的一部反映中国史料的资料集,其史料价值可与《李朝实录》相媲美,而从中国社会史资料的角度来看,其价值应胜于《李朝实录》.丰富的资料不仅反映了明清时代中国与朝鲜半岛交往的历史,也真实记录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领域的广阔历史层面,不少记载未见于同时代的中国史籍,可弥补中国史料的不足.中国学术界虽利用其资料推进不少领域的研究,但该书的史料价值仍需中国学界努力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3.
论近代环渤海地区社会生活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俊旗 《历史档案》2000,(3):113-119
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环渤海地区(主要是指今河北、辽宁、山东三省的沿海地区和北京、天津)的社会生活领域与全国一样经历了猛烈的变革,又带有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其生活层面既出现“西化倾向’,又有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与更新。探究变革的推力,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三重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外来社会生活方式的进入(外力)、国内引入机制的形成(内力一)、传统生活方式本身的惯性力(内力二),三者共同引发和推动了社会生活领域的变革,这是环渤海地区以至近代中国的普遍社会现象。本文将探讨在社会生活变革中的三重推力及不同推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投影及其整合,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4.
略论民国初年的转型社会特征周俊旗,汪丹民国初年,虽然共和的旗帜与中国的实际相去甚远,西方移植来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并未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但在动荡不安和剧烈变化的社会中,中国人民并不都是失去:新经济在发展,新的思想不断传入,全新的力量已走上历史舞台,新民主...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步伐,接二连三地迫使国民党反动政府同他们签订一系列卖国协定。以下几个就是在天津签订的。塘沽协定一九三三年二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热河后,又大举进攻长城各口。长城沿线的中国守军自动进行抵抗。国民党政府却制止部队反击日军,并加紧镇压抗日运动,使得日军得以经过冷口、滦东地区直逼平津。在日军步步进逼的情况下,一九三五年五月三十一日,国民党政府的代表熊斌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冈村宁茨在塘沽签订了停战协定,即所谓“塘沽协定”。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军队从长城各口撤到延庆、昌平、顺义、通州、香河、宝坻、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南地区,今后不准越过该线;日本可以用飞机检查中国军队撤退的情况;划冀东为非武装区。根据这个丧权辱国的协定,国民党政府事实上承认了日本对我国东北及热河省的占领,并使华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