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经济负担,毕业去向是影响高职生在校学生情绪的主观因素,而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管理体制则在客观上影响职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是关键所在,普通高校务必在实施教育的关键环节中,全面深入地贯彻培养技术应用人才的特殊方针,注重专业技能,注意实际应用,注意高级层次,以显著的教育成果吸收高职生源,坚定其在校学习的信心,调动专业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塑造典型形象是叙事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优秀的文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特别是那些著名的人物形象,一经产生,便能在广大读者中传诵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其艺术生命力永久不衰。因此,历代的文论家都很关注典型问题。历来人们关于典型定义众说纷纭,目前的教课书对于典型的解释也流于表面化、简单化。笔者拟就典型的共性与个性问题,提出自己的拙见,供有识之士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 ,在艺术理论史上 ,尽管人们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去把握 ,但最终还是得出了令人困惑的结论。这些探索 ,大多没有从最高意义上来把握 ,其得出的结论最多是第二级的本质。从艾伦·退特的张力论来看 ,作品的意义是由最极端的外延意义到最极端的内涵意义所构成的无限大的张力世界。从模糊集合论的角度讲 ,它存在于一个永远敞开着的、连续存在着的 ,并由相似律构成的模糊集合中。体现在作品中 ,就是某一意象所具有的意义 ,可以不亚于整部作品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海德格尔的艺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海德格尔是如何扬弃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 ,以及如何建立自己独具特色的存在本体论 ,并揭示了艺术本性与存在及真理的关系 ,他认为 ,艺术的本性是不能用把呈现在眼前的各种艺术作品的标志集中在一起的方式来彻底把握的 ,因为无论是“特征的载体”“感觉的复合”和“有形的质料”这三种传统的知解艺术的方式都不可能达到对艺术品的自足性的把握 ,而只有通过艺术地掌握艺术品的方式 ,才能揭示艺术品的存在真理 ,因此艺术的本性乃是艺术品中描绘对象的存在真理敞开发生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美学把文本的意义理解为"实存性""已然性";主体间性美学把文本的意义理解为"可然性""未然性";而解构主义美学、道学美学、禅宗美学把文本的意义理解为"纯粹虚无"的"应然性".如果"艺术游戏"说真的能够成立的话,也只有能够超越"二项对立"思维的解构主义、道学美学、禅宗美学才能真正顿悟"纯粹虚无"的"应然性",才使"艺术游戏"具有了持久性、永恒性."应然性"就是"艺术游戏"的谜底.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潮中人们共识的一个最难理解的“谜中之谜”。人们对海氏评价的分歧是历来所罕见的,如英国学者乔治·斯坦纳在其《海德格尔》一书中,曾有这样几句:“海德格尔是一位啰啰嗦嗦的江湖骗子和良知的敌人;或者相反,海德格尔是一位具有洞察力的大师,一位其著作可以更新人的内在条件的哲学家和教师……自苏格拉底以来,在整个西方思想史领域中,象这样截然不同的评价,似乎没有其它例子可寻。”这也难怪,由于海德格尔所揭示的在者与存在的差异,填补了西方自柏拉  相似文献   
7.
“空观”是禅宗美学的本体论范畴,把“心性本体论”作为禅宗美学的本体论是不妥当的。贯穿普遍联系原则的“缘起论”是禅宗美学“空观”的哲学基础,因而禅宗美学既要以“空观”为本体,又必须反对“顽空”观。禅宗美学正是以“空观”为本体,才把“无味”“至味”等作为美学最高范畴,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或者美的终根本原。因此,禅宗美学与西方理性主义美学是根本不同性质的美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非本体的本体论思想与柏拉图的“相论”有着本质差异。柏拉图的“相论”是建立在“一元惟善论”的基础之上,“相论”的致命弱点就是单向度的、“向外求真”的“一”。“相论”要么导致“绝对对立”,要么导致“相对对立”,根本不会产生“二元非对立”思维。而中国古代非本体的本体论可以说自始至终贯穿着“二元非对立”的思维精神,二者之间既是“二元性”构成也是“非对立”的“圆融”、“全息”关系。  相似文献   
9.
人类思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 ,即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模糊逻辑。相应地 ,美的本质问题也经历了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 :美的“主观论”、“客观论”等单一性规定的形式逻辑 ;第二阶段是 :美的“主客观统一论”等多样统一性规定的辩证逻辑 ;第三阶段是 :美的“真空”论、“一切”论、“无所不在”论等绝对性规定的模糊逻辑。它们的思维空间若用现代数学中的集合来表示 ,那就是 :(0 1)、[0 1]、{0 1}。可以说 ,人类对于美本质的认识 ,迄今 ,所有的定义和解释都不可能超出这三种逻辑形式  相似文献   
10.
实践美学,若想达到自圆其说,必须扬弃原有的既正确又片面的观点,从最完整的意义上来理解人的本质,那就是人的本性应该是以人为核心,在所有参照物的参照下所显现出来的所有共性或者个性的总和,它的完整性只能是无限丰富性。实践美学把人的本性理解为只有人才具备,而一切参照物都不具备的抽象的“单一”性质,这显然是荒谬的,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只有把人的本性的无限丰富性作为思维的最大前提,才能使“人学”与新实践美学达到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