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花城出版社的《古代笔记小品选读·谲僧》中,把“坐关”一词注为“坐在县城门口”,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过去,僧人常以“禅定”修行。所谓“禅定”,就是安心静坐,止息杂虑。《五灯会元》卷一记“初祖(菩提达摩)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可能由于“面壁而坐”仍免不了尘俗官绅应酬的干扰,所以出现“安禅”的措施。《梁书·张缵传》记其  相似文献   
2.
《论语·季氏将代颛臾》章,在孔子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时,目前通行的版本是这样表述的: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段文字,给人以凌乱而残缺的感觉。中华版的《古代汉语》为这段文字的前一个分句加了这样的注释: 这两句话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这样上下文才讲得通。《春秋繁露·度制篇》和《魏书·张普惠传》引《论语》这句均作“不患贫而患不均。”是不是可以认为只要把“寡”和“贫”这两个字的位置互易一下,上下文就“讲得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