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探索了单元教学中社会责任课程资源开发的路径:梳理教材教学资源、整合校园特色资源、挖掘地域特色资源、融入社会热点资源等,并结合《生物与环境》模块的具体单元教学案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走出课堂提问的误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设置疑难,能自始至终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在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中,可以发现问题的症结,有的方矢地开展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对课堂提问应引起足够重视。但目前由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使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课堂的提问存在许多误区。  相似文献   
3.
在会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学生少不了要做一定量的模拟试题,而教师进行试题讲评则是重要的一环。在讲评过程中,教师除了讲清答案、讲解规律之外,还应体现出讲评的“四化”——变化、类化、深化和优化。变化在对试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后,应注意发挥试题的以点带面的功能,有...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第一册)第10页提到:“这时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和食盐,就会导致机体的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当血钾含量过低时,会出现多种临床症状,如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并导致心律失常”。文中的此“心率”非彼“心律”,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但大多数学生对“心率”与“心律”的概念混淆不清,而不加以区别,常混为一谈。现把两者的区别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5.
周初霞 《中学生物学》2005,21(3):47-49,51
复习课的内容具有重复性、大容量的特点,所以复习课的教学要注意教学形式的新颖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在高三生物学第一轮单元知识和章节知识的复习中,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纲要读写"复习模式,提高了复习效率."纲要读写"是根据阅读提纲来阅读教材,写出读书笔记,从而使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是: 编写提纲→指导方法→做好笔记→检测矫正.下面是我运用此模式来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案例.  相似文献   
6.
<正>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在其论著中提出:"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他据此将知识划分为两类:能言传的,即能以书面文字、图表等清晰表达的知识称之为明确知识;知道但是难以、还没有或未能用言语系统表述的知识称之为默会知识。波兰尼有一个经典的比喻证明默会知识的存在,他说,我们能够从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  相似文献   
7.
周初霞 《生物学教学》2005,30(10):70-71
1抗原与过敏原抗原是能与机体中相应克隆的淋巴细胞上的独特抗原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诱导该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反应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一类物质。抗原一般应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两个特性。前者指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能力的特性,习惯上又称抗原性;后者则指具有与免疫反应的产物(如相应的抗体)发生相互反应的特性。凡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性的抗原称完全抗原,如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细胞、细菌外毒素、病毒和动物血清等。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或不完全抗原。有些分子量小于4000…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一节的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的呈现、评析与探讨,希望能与同行交流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通过"模型建构"与"科学史的学习",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凸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10.
高三生物复习课 ,与新课是有明显区别的。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考的趋势———遵循教学大纲 ,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 ,理科综合考试涉及的内容广 ,信息量大 ,联系实际 ,因此 ,复习课内容要有所深化和扩展。这就要求我们生物学教师在高三复习课中要注重挖掘。挖掘什么 ?挖掘知识 ,挖掘学生的能力 ,挖掘学生的思想。如何去挖掘 ?在这些方面的挖掘上 ,我们应在“潜”字上下功夫。1 挖掘“潜”在的知识许多知识 ,在书中没有明显的表述出来 ,或因时间的推进而更新。对于那些不明显 ,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 ,我们要去“挖”。1 .1 善于挖掘图中的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