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萨都剌的一生,是将诗歌看作比作官还重要的事业来从事创作的。在《雁门集》中,到处提到写诗的事。他有一句名言:“过江日日水与山,诗人得趣如得官”(《晓上石壁滩》),他把生活中获得的诗意,看得如同得官那样值得欣喜,那就无怪乎他在诗中反复提到作诗之苦乐了。例如,翻开《雁门集》,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诗句:“吟诗思苦家人骂,捣药声高邻舍闻”,“何如与子谈诗夜,雪冻空林落归柯”(《休上人见访》),“酒热春如海,诗闲日似年”(《题高秋泉诗卷》),“山鬼每惊诗句险,客怀惟恨酒杯乾”(《陪张子寿御史游古竹堤》),“官船到岸人多识,楚馆题诗客又来”(《秦邮  相似文献   
2.
金元之时,社会动荡,加上又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有些研究文学的人,囿于“唐诗、宋词、元曲”的成见,认为元诗成就不大。其实不然,一代有一代的文学。诗歌也是如此,每一个时代的诗歌也自有它的特色。吴梅在《辽金元文学史》中说:“飙流所始,同祖风  相似文献   
3.
萨都剌(公元12827—?),字天锡,号直斋,至元十九年生,卒年不详。元代干文传在《雁门集》序中说:“若吾友萨君天锡,亦国之西北人也。自其祖思兰不花,父阿鲁赤,世以膂力起家,累著勋伐,受知於世祖。英宗命仗节钺留镇云、代,生君於雁门,故以为雁门人。”由此可知,萨都剌的祖先原为西域色目人,随蒙古军西征后,来到中原,以武功起家,世居雁门(今山西代县),所以萨都剌是雁门人,名其诗集日《雁门集》。萨都剌诗中屡言“朔客”,言其家在  相似文献   
4.
萨都剌的诗歌创作,在萨都剌生前由他本人编辑成集,名曰《雁门集》。元干文传序《雁门集》时说,萨都剌“尝出其所作之诗曰《雁门集》者见示,予得以尽观”,又说“亦以生居雁门,遂取名集”。但萨都剌生前手定的《雁门集》今已无存。萨都剌的《雁门集》,今天见到的较完整的本子是清人萨龙光所辑注的《雁门集》,为十四卷。萨龙光在介绍这十四卷本的《雁门集》时说:“家中所传之《雁门集》,初刻于明天顺己卯(公元1459),十一世祖宗伯钝庵公,跋中言‘汇辑遗篇,合旧刻二十卷,总而为六’,在赵、李二刻之前。再刻于康熙庚申(公元1680)五世祖葛斋公,亦作六卷,在毛刻之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他对国学的研究随其一生革命活动的变化而在各阶段有所不同,对待孔学态度也有不同。该文分三个阶段论述了其变化及贡献。他一生始终坚持的是:以国学激发民族精神,实行种族革命,它的斗争锋芒是指向异族统治的清政府;把国学同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其国学的灵魂是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以文学创作来说,在古代,我国各民族的优秀儿女,都曾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汉文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南北朝,《勅勒歌》唱出了鲜卑人的心声,这首诗曾被诗人元好问誉为“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勅勒川。”在唐五代,被称作“多感慨之音”的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