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在汉代它成为文学的主流,进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因而,它同唐诗、宋词、元曲一样,被后代文学家称之为“汉赋”。任何一种文体的形成,都有其历史渊源,那么,汉赋的渊源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历来聚颂不一,众说纷纭。下面我想就这个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正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
西湖七月半,1、今浙江杭州西湖.2、我国古时每年七月十五日即七月半,是民间传统的中元节,又称鬼节.这一天,人们大都举行祭祀活动,晚上外出游玩.西湖七月半,写的是明末杭州市民在中元之夜游逛西湖的情景和盛况.一无可看,副词,表示所述的事实是没有例外的.可译为“完全”;“全部”.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副词:用在谓语之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可译为“仅仅”;“只不过”.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1、介词:按;分.2、代词:他们.这句说:可以分作五类去  相似文献   
3.
毛宗岗对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了细致的修订、评点,刊出了“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人们多称之为毛本《三国演义》。毛本《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其他《三国演义》版本便逐渐泯灭,从此,《三国演义》遂以毛本为定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今天,社会上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就是毛本《三国演义》。本来历史早巳为毛本作了结论,广大读者也早已为毛本作了鉴定,然而,近世以来,毛宗岗及其修订、评点的《三国演义》,又遇到有些人的非议:说什么毛宗岗的修订本又使原作中的反动观点得到了加强;毛宗岗是“反动的封建正统主义者”、“平反的陋儒”;“毛宗岗修订《三国演义》是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的需要”等等,不一而足。果真如此吗?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研究《三国演义》的专家学者们。  相似文献   
4.
金圣叹因评点《水浒》而蜚声文坛,但对于他评点《水浒》的是非功过,学术界至今仍众说不一。下面我仅就金评《水浒》中的弦外之音问题谈谈我的看法。一“夜寒薄醉摇柔翰,语不惊人也便休”。这是金评七十回本《水浒》用来结束全书的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实际上这是金圣叹评点《水浒》结束时痛苦心情的表白。这说明在明末“开门视天,云墨如磐”的黑暗时代,在厂、卫特务横行天下,文网密布,“张口犯刑律”的“寒夜”,评点《水浒》,不得不用曲笔来  相似文献   
5.
晚明时期,在我国文学史上,正当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对统治中国文坛长达百年之久的复古派发起进政的时候,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另一文学流派——竟陵派,异军突起,又出现在中国文坛上。他们以“幽深孤峭”的倜傥宏论,一扫前后七子的复古文风,复矫公安派末流俚俗之弊,使当时文学之士耳目一新,造成了天下学人翕然趋之之势。这对于转变当时文坛颓风,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明史·文苑传》记载:“……自宏道矫王(世贞)、李(攀龙)之弊,倡以清新,,惺(钟惺)复矫其弊,变而为幽深孤峭。”明清之际的钱谦益说:“伯敬少负才藻,有声公车间。擢第之后,思别出手眼,另立幽深孤峭之宗,以驱驾古人之上。而同里有谭生元春者,为之应和,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谓之‘钟谭体’”。(《列朝诗集小传·钟提学惺》)  相似文献   
6.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人,为三国时蜀国大将。他善养土卒,勇猛过人,多谋善断,智勇双全。他金戈铁马,南征北战,战功赫赫,为蜀国立下不朽的功绩,然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竟让他背负着“谋反”的恶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硬说他“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这的确是一桩冤案,为世人所不平!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元明传来之讲史》中谈到《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的多智而近妖。”我认为鲁迅先生的意见是正确的。近年来,不少研究《三国演义》的学者指出:不看到《三国演义》的优点,是民族虚无主义,但不指出它写人方面“亦颇有失”,也不利于借鉴古典小说,来创作新的历史小说。这种辩证说法,也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7.
《水浒》大约最早刊行于明嘉清初。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版本。这些《水浒》版本,大体可分为繁本和简本两大类。这种繁本和简本究竟谁先谁后,是中外学者颇有争论的问题。兹就此问题提出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学宝库里,《水浒》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它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风貌,成功地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一百零八人的艺术形象。在这众多的绚丽多姿的人物画廊里,宋江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艺术形象。自从《水浒》成书以来,对于如何评价宋江的问题,《水浒》研究工作者们一直争论激烈:对他褒勉有加,热情肯定者有之;对他贬责无已,全盘否定者也有之;对他有褒有贬,一分为二者亦有之。这里,我不准备参加他们的辩论,我所要谈的是:我国杰出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所谓“独恶宋江”说。  相似文献   
9.
《水浒》作者探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绚丽多姿、丰富多采的中国文学史上,《水浒》可以说是一部超群卓立的不朽杰作,同时也是世界文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但是《水浒》的作者究竟是谁?历来诸说纷纭,意见不一:或曰施耐庵作,或曰罗贯中作;或曰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或曰施耐庵、罗贯中合著;或曰施作罗续。上述几种说法,我认为都不够确切完善,下面我谈谈个人的粗浅意见,以就教国内外治《水浒》的学者们。  相似文献   
10.
明代末叶,我国封建社会已进入末世,资本主义因素在我国沿海城市和长江中下游开始萌芽、滋长,反映在文学战线,则派别迭起,诗文理论,层出不穷,争奇斗艳,各放异彩,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以“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崛起于中国文坛。他们都是晚明比较有名的、有影响的文学家,他们提出了许多文学革新主张,对当时和以后的文学创作发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打算对他们的文学革新主张,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