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诗韵     
中国目前诗歌的用韵,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一部分写新诗的人,自由用韵,没有韵书;第二种情况,写旧体诗词曲的人,继续使用旧韵书;第三种情况,北方话系统的民歌作者,以及一部分新诗作者,按北京话十三辙用韵。下面,我们对这三种情况都具体分析一下,看看那一种情况体现了新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明代李东阳的《怀麓堂诗话》与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内容上有相通之处。取盛唐为宗与取法平上,形象思维与艺术形象,时代风格与个人风格,在上述三方面,李东阳对严羽既有继承,又有重要的补充与发挥。  相似文献   
3.
清代焦循在《剧说》中说:“玉茗之《还魂记》,亦本《碧桃花》、《倩女离魂》而为之者也。”关于元杂剧《碧桃花》、《倩女离魂》与明代汤显祖传奇《牡丹亭》的关系,本文不拟论述。但从焦循这段话可以看出,在现存162个元人杂剧剧本中,《碧桃花》与《倩女离魂》属于同一个类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要求与封建礼教的矛盾;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着重描写了幻想。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两个剧本在表现幻想方面的成败得失,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史。它在反映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的时候,塑造了封建社会中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许多典型形象。《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一个反面人物,是封建地主阶级中的一个两面派的典型,一个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的典型。可是,资产阶级阴谋家野心家林彪及其死党,在他们的反动笔记里,却把薛宝钗封为“正面人物”,欣  相似文献   
5.
节奏的概念,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出现很早,汉代出现的《礼记·乐记》中就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的话。今天,我们弄清一下古代诗论中的节奏的概念,理清一下古代诗歌节奏的发展线索,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形式,对于研究新诗批判  相似文献   
6.
论东晋玄言诗的抽象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玄言诗,主要是用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写的.本文从逻辑学的角度,探讨了它的特点。第一,它的语词表达的多是玄学概念,这些概念非常抽象,内涵又不大明确,因而显得深奥难明。第二,它的语句充满了判断单句多是简单判断,复句往往采用复合判断中的负判断,还有一些判断属于辩证逻辑的判断。第三,全篇充满了推理与论证,其论题多是玄学的普遍概念,其基本论据不是具体事物,而是一些玄学原理。因此,这些诗歌变成老庄哲学的讲义或注疏。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反面典型之一。在这个形象身上,溶合了封建统治阶级阴谋家野心家的种种特征,特别是奸诈、残暴、损人利己的特征。在塑造这个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形象时,罗贯中主要依据了有关历史传说材料(如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资治通鉴》、《世说新语》诸书的记载),宋元以来的民间创作(如《三国志平话》和元代的三国戏),再加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元代以后,宋儒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理学成为钦定的正宗哲学,元明清三朝的文化,包括文学,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它的影响。《红楼梦》第二回,通过贾雨村与冷子兴的谈话,曾提到“程、朱”,可见曹雪芹是接触过程朱理学的。二程朱熹曾将人的本性分为“人欲”与“天理”两个部分。文学是人学,《红楼梦》在揭示人物的本性的时候,自然不可避免地也会接触到程朱所说的“理”与“欲”。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论述了《三国志演义》对贤相军师与名将的才能描写。诸葛亮是书中的贤相军师的典型。历史人物诸葛亮,只是“管(仲)、萧(何)之亚匹”,小说将他理想化,使他兼有伊尹、吕望、周公旦之长,达到了历史上贤相军师的最高水平。关羽、张飞、赵云,黄忠是书中的名将典型。既有杰出的武艺,又勇气过人。其具体表现不同,关羽神威,张飞猛,赵云胆大,黄忠老当益壮。书中的人才描写,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10.
贾谊是西汉初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曾谪居长沙三年。历代一些著名的文学家到了长沙,都会想起贾谊。西汉初年的司马迁,便在《史记》中谈到他“适长沙”时,曾以“爽然自失”的心情诵读过贾谊的辞赋。唐代的杜甫,在《发潭州》诗中,也曾讴歌过“贾傅才未有”。清代杜诗注释者还说:“公(杜甫)至湖南,每怀贾谊。”①唐代的柳宗元在湖南时也以贾谊自比,他在写给刘禹锡的诗歌中说:“更似谪长沙”。宋明两代,人们干脆用长沙这个地名来代指贾谊,如明末张溥编的贾谊集就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