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教师流动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如何改变农村教师单向流动、无序流动的现状,实现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通过分析农村教师流动的现状,从观念、政策、经济、管理等诸多角度探讨了农村教师无序流动的原因,提出了转变观念、法律保障、增加投入、提高待遇、规范管理、弱势补偿、制度创新、提供发展平台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以及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关注对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呈现出社会教育缺失、家庭教育不足以及学校教育有待转型等问题。要求学校教育职能做出相应的转变和调整,在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情境下,引导、补充、完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失,并充分利用农村的文化资本,修正、补救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考试尤其是大规模的考试,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为社会选拔和筛选人才的功能。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考试这一选拔和筛选人才的功能实质上是社会分层和社会控制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运用。首先,考试的历史发展和考试本身的层次性等皆证明考试是社会分层和选拔的工具。其次,考试的内容和过程等隐含着社会控制。所以,社会分层和社会控制是考试所隐含的社会功能,考试是课程知识合法化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心理教育是基于心理学上的价值教育,道德教育是基于社会学上的价值教育,两者的结合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导向基础,然而,并不能就此断定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两相结合是绝对可行的教育策略,基于心理的个体主体性和道德的社会公共性之间的矛盾和选择,以及个人社会化的健康考虑,两者的价值导向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策略与方向问题,在个体主体性与道德社会性的区别和关联的基础上,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可结合性也有其自身独立的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