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所谓言意之辨,包括对语言、思维与存在之间关系的探讨,这在先秦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庄子对言意关系有多方面的论述,又归于“言不尽意”,其实质是“言不尽道”,根源于道家尚虚无的哲学本体现。其主要涵义是:语言不能充分表达主体的思维和体验。而面对“言不尽意”的困境,中西方文化都提出了不同的解救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杜诗伪注中,"伪苏注"的影响最为广泛、危害最为巨大.它的产生,不仅与当时"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诗学理论密切相关,还与当时宋学的时代精神有关.宋学强调"断以己意",高扬主体意识、淡化客观史实,造成了一种为证明"己意"而任意臆改史实、伪造典故之风."伪苏注"在注杜过程中,托名东坡,杜撰历史,伪造出处,作为一种解释方式,不过是宋学精神的一种异化而已.  相似文献   
3.
宋诗异于唐诗的艺术特征,近年来日益引起研究者的兴趣。然而,在宋诗研究领域似乎仍然存在着这样两种倾向:一是在宋诗与唐诗之间作共时性的静态比较,阐释其风格特征,评价其优劣得失,而较少从历时性的动态比较的角度,揭示宋诗变唐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二是把宋诗的风格特征视为一个相对笼  相似文献   
4.
上博楚简《诗论》公布后 ,引起众多学者的注意和讨论。其中关于 1号简“孔子曰”以下三句 (特别是最后一句 )文字的解读 ,争议最大。李学勤解读为 :“诗亡隐志 ,乐亡隐情 ,文亡隐意。”① 而关于“隐”和“意”的读法 ,歧说甚多。如“隐” ,或读作“吝”、“泯”、“离” ,“意” ,或读作“言” ,再由此排列组合为更多的读法。关于这些字的读法 ,本来是古文字学家才有发言权 ,不过 ,当古文字学家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时 ,治诗学的人也许可以根据学理作出自己的判断。比如 ,我们是否可以将“文亡 (无 )隐意”还是“文亡 (无 )隐言”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宋诗话的作者队伍里,不少人与佛禅有各种瓜葛,大致有以下五种情况:一、被禅宗灯录列为法嗣,如《彦周诗话》的作者许顗,《岁寒堂诗话》的作者张戒。二、自以学佛居士为别号,如《藏海诗话》作者吴可号藏海居士,《竹坡诗话》的作者周紫芝号竹坡居士,《石林诗话》的作者叶梦得号石林居士。三、有  相似文献   
6.
严羽《沧浪诗话》所言学诗"妙悟"的途径是"熟参",即对历代诗歌作品反复地"吟咏"或"讽咏",由此获得对汉魏晋盛唐诗歌"高古本色"的感性认识,而其"高古本色"内涵主要在于情感性(兴趣)和音乐性(音节)的统一。严羽关于诗歌"吟咏情性"的定义,即隐含"感动激发人意"的趣味和"一唱三叹之音"的音韵两方面。严羽《沧浪集》中大量拟古的作品为《沧浪诗话》的诗学旨趣提供了强有力的旁证。而在严羽诗学影响下的明代前后七子,其复古思潮也明显表现出恢复诗歌音乐性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金针度人——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对培养研究素质的意义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是公认的一部见解精深的学术名著。然而,陈先生在撰写此书时,却寓有引导“初学者”习史的特别用心。他在《叙论》中明言:“此书本为供初学读史者参考而作。”(页2,中华书局1963年版)本书写成于1939年,采用浅近的文言,文章体裁更与现今常见的史论著作不同。也许我们会觉得,陈先生所谓的“初学者”,是有不一般的学术起点的吧?但是,陈先生引导“初学者”的用心与方法,其实对于现今的通识教育和专业训练,仍然具有原则性的指导意义。本书的题旨,…  相似文献   
8.
何颉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