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乐极生悲”是中国古代学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它几乎流泛于中国学史的全程。可以说,它是作为传统化心态的独特表现形式而渗透到学作品的艺术构思、形象塑造、抒情题材及表现技巧等各个领域之中,其本质是中国人生命意识的逼真写照,汇集着中国古代人的人生情感、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
中高年级语文课标在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利用多种方法 ,体会、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及表达情意的作用。虽说教无定法,但有一些常用的教学手段还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师可用展开想象法、多媒体展示法、文本扩展法和词句解析法。在不同的课文中,灵活选择运用,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字的深处。  相似文献   
3.
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29年在《自己的一间屋》中首次把“双性同体”作为艺术家理想的创作状态提出。从其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可以看出,这一诗学思想是其在回顾历史,审视现实中男女两性生活处境的差异,以及比较男女两性写作的差异时提出来的,它的形成与女性写作传统的追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它既是对女性作家也是对男性作家而言的,既是对创作个体也是对整个社会而言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