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2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我跑几步这么一蹦,从六楼一层一层下去,这是一幢很老的黑暗的住家楼。忽然,我看见这些台阶的上空,为楼道光线所射穿的黑暗里,浮着一朵白色的柳絮,不动,静静地。向着光线这一边的绒毛,显得银亮。这个不速之客。我想捉住它的时候,它从窗户飞出去了。映着蓝天,我看见它毛茸茸的中央,有一粒种子。种子呈淡淡的黄色,顶端缀着一个小黑点。  相似文献   
2.
周韫 《广东教育》2009,(11):33-35
[诗歌与诗歌形象] 高尔基曾说过:“在诗歌作品中,第一位重要的是形象。”鉴赏古典诗歌亦当如是。的确,诗歌因形象思维尽显风流,诗人借诗歌形象抒情言志。形象是诗歌的基础.没有形象诗歌就没有办法表情达意。  相似文献   
3.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提出“民族精神”一说。鲁迅在1907年写的《摩罗诗力说》中也强调要做到“国民精神之发扬”,在《新青年》中连续发表了众多短小犀利的《随感录》,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中国社会的弊病,他说,“昏乱的祖先,养出昏乱的子孙,正是遗传的定理”,“在民族根性造成之后,无论好坏,改变都是不容易的”(随感录·三十八,1918年)。鲁迅毕生致力于这种民族文化中糟朽部分的批判,锋芒几乎指涉了包括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一切有形无形的罗网和黑暗现象。在小说《祝福》里,鲁迅通过祥林嫂的形象揭露了宗法制及其吃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