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自汉以来,亲迎之礼何以“昏以为期”众说纷纭。大致说来有四种观点,它们都力图证明“昏以为期”在婚礼定制中的合理性,且都有自己立论的依据,但细研之,每种解释都不免有某种个案性和臆测性。本文作者注意到亲迎时间在文献记载中比较模糊,而在婚俗调查资料中则有较大的分歧。因而进一步分析爱情诗词中黄昏意象后,认为不管黄昏具有怎样的原型意义,幽期密约的情人选择的也许只是“日入群动静”这一时空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文人心态看盛唐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隐求仕的时代风尚和蓬勃的创新精神,塑构了盛唐士人独特的心态,而理想的失落则使其转而在山水田园中求得心灵的蔚藉。正是在这样的心态演进过程中,山水田园诗在盛唐走向了巅峰。  相似文献   
3.
陆游诗歌中“梦”意象出现的频率在宋代文坛上是首屈一指的。梦作为一种从白昼延续到黑夜的精神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需求。“梦”意象无疑为研究者探寻诗人溶注在意象中的情感流程、内心隐衷提供了—个独特的视角。陆游的记梦诗历来都是研究的焦点之一,但研究者大多缺乏全面统计和观照。文章主要考察了陆游诗词中记梦诗的具体篇目,钩沉了全部“梦”意象,统计并分析诗人人生旅途上不同时期梦意象的分布情况及其展现出的诗人对其生存境况和精神追求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对于《山海经》的研究,已经有了两千余年的历史。在众多的研究者当中,叶舒宪先生立足于文化人类学大视野,运用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山海经》进行了知识考古性的思想发掘与现代性的意义诠释,为《山海经》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相似文献   
5.
作为神圣叙事和认知模式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仪式活动、历史叙事同态共生,是文化的基因编码和文史哲的共同源头。早期历史与典籍叙事呈现出鲜明的"神话历史"特征,神话、仪式与历史叙事的会通视野是重新解读上古中国礼仪活动本源和根脉的重要门径。本文即以冠礼仪式圣地"东房"的本源象征探究为例,说明神话历史对礼制文明探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汉以来 ,亲迎之礼何以“昏以为期”众说纷纭。大致说来有四种观点 ,它们都力图证明“昏以为期”在婚礼定制中的合理性 ,且都有自己立论的依据 ,但细研之 ,每种解释都不免有某种个案性和臆测性。本文作者注意到亲迎时间在文献记载中比较模糊 ,而在婚俗调查资料中则有较大的分歧。因而进一步分析爱情诗词中黄昏意象后 ,认为不管黄昏具有怎样的原型意义 ,幽期密约的情人选择的也许只是“日入群动静”这一时空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