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近代居士佛教组织不仅是居士们信仰生活的公共平台,而且还在慈善理念以及社会慈善实践中都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民间慈善组织的角色,并与其他民间慈善组织一起承担着官方救助之外的重要社会慈善救助功能。通过对民国时期上海佛教居士林的组织形式、慈善功能、资金运作模式的分析,可以揭示近代居士佛教在社会慈善救助功能的重要作用和特征,并以此为当代民间的宗教组织及其社会慈善功能的发展、完善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受西方现代学术思维的影响,“唯证乃知“的传统佛学研究原则受到挑战,佛学研究方法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但是,由于佛教的实践性要求,佛学的内在诠释原则和体证方法始终有其重要的地位。这种“学“与“证“之间的冲突,导致了近代以来佛教研究方法的分裂和困境。在研究方法多元化的背景下,研究者应该对各自方法的界限与有效性具有清醒的自觉,不李代桃僵,也不厚此薄彼;同时,也应该在整合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探索佛学研究方法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3.
正由《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和《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联合主办的"个性化·国际化·数字化:哲社综合性学报建设的困境与机遇"主编高峰论坛,于2014年9月20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哲学分析》主编童世骏、副校长范军、教育部社科司代表田敬诚、中宣部社科规划办代表李朝晖、《新华文摘》总编喻阳、华东师大学报学报哲社版主编胡范铸、复旦学报社科版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吕晓刚和来自全国985高校哲社版学报和本市社科重要刊物的30多位主编出席了论坛,并就当今  相似文献   
4.
平等思想一旦进入宗教理解之后,就不再是纯粹现实意义上的具体诉求,而是与宗教的整体信仰体系融为一体,具有超越与抽象的特征。佛教平等观的向度主要体现为立足于“缘起论”的“空性”绝对平等,立足于“佛性平等”的人性、人格及道德完善意义上的平等,以及立足于宗教体验的境界论意义上的平等。佛教的平等思想对现实社会的平等意识与平等诉求产生着复杂的影响,同时,佛教平等思想的现代诠释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面对现代性的问题与困境 ,以佛教哲学资源来进行反省和诊疗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佛教思想家和研究者们对现代性的诊疗主要基于佛教自身的“理性”对现代理性进行反省和批判 ,其核心思想在于揭示西方现代“自我”的虚妄性 ,指出西方现代理性本身也必须进行“祛魅” ,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自由并呈现意义世界。当然 ,这种反省与诊疗并非是单向的 ,而是呈现出一种有张力的状态 :一方面 ,佛教思想家们被西方启蒙运动在科学、民主方面的成就所吸引 ;另一方面 ,他们中许多人对于现代性的危机及其虚无的结果深表忧患。也许正是这种张力才有助于建构起立足中国自身传统的现代性 ,并为解决现代人共同面对的现代性问题寻找可能的出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针对中国佛教如来藏、本觉思想的批判已经形成一股风潮,其中,内学院吕澂与日本"批判佛教"是批判最为彻底的两个代表.吕澂归宗瑜伽唯识学,将受如来藏、本觉思想影响的中国佛教诸经论统统判为"伪经伪论";日本"批判佛教"则认为如来藏、本觉思想带有一种"基体论"、"实体论"倾向,因而是反佛教精神的"非佛教".回应批判,不仅需要在义理层面论证如来藏、本觉思想的"合法性",也需要将义理之辨与立场、方法论以及现代性的反省结合起来.同时,以"批判"为契机的中国佛学自身反省也应该成为回应批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居士佛教是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运动的发起者与主力军。相对于传统居士佛教,近代居士佛教在其核心成员构成、组织结构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均已产生了明显的转型。就近代居士佛教的核心群体来看,大量的新兴工商业者与新型知识分子对佛教产生兴趣,他们分别以居士、学者、思想家,甚至革命家的身份进行佛学研究与佛教信仰实践,并将佛教带向现实社会生活之中。就组织形态与社会功能来看,近代居士佛教已经摆脱了依赖寺院并由僧人主导的传统组织形态,开始建立起独立于僧团之外的自身组织形式,并开始参与讲经说法、皈戒修持、研究传播,以及广泛地开展各种形态的社会慈善事业。因此,抛开单纯的观念史与佛学义理研读,从社会学视域中去审视近代居士佛教的组织形态、核心成员结构及其社会功能之变,不仅有助于我们考察近代居士佛教发展的全貌,亦可藉此透视近代居士佛教转型背后的深层社会背景,并由此加深理解近代佛学思想的"形上义理"与"形下社会实态"之间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