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篇出色的论说文,除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之外,同时也带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即既具有一定的形象美,又具有一定的语言美。这是因为: 一论说文的产生和发展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在六朝,虽然有过文、笔之分,但据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解释,是“有韵为文,无韵为笔”。显然在这以前,不管何种文字,都只有韵文和、  相似文献   
2.
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特征。口语表达比起书面表达,模糊词语和模糊言语使用频率更高,更有效。口语表达中的模糊性,除了由客观事物的模糊性所决定之外,还在很大的程度上源于思维的模糊性,情感的模糊,言语表达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3.
诡辩三题     
(一) 混淆辩证法,违反逻辑,歪曲真理,这是人们对诡辩论普遍的看法。单纯从诡辩论本身来看,这自然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从诡辩论的形成过程,从制造诡辩论的诡辩论者的主观意图来看,那么就应该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这一切都是诡辩论者有意所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把握住诡辩论的特征。诡辩论者对一切都是采取为我所用的态度,而很难说诡辩论本来就应该是个什么样,更谈不上有什么理论体系。如果说有,大而言之,支配这种论  相似文献   
4.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辨析──模糊语言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性就是事物类属、性态的不用定性。文学语言不仅普遍具有模糊性,而且还因此创造了文学美。文学时客观事物的描述总是作精确和非精确两种描述,因此而创造了“似与不似”的艺术效果。因为不似成分、非现实成分的加入,才使文学艺术既超越客体,又超越主体,才扩大了艺术空间,获得了文学的美感。模糊语言比精确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加强模糊语言的研究与自觉运用是提高文学语言表现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诡辩三题     
(一) 混淆辩证法,违反逻辑,歪曲真理,这是人们对诡辩论普遍的看法。单纯从诡辩论本身来看,这自然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从诡辩论的形成过程,从制造诡辩论的诡辩论者的主观意图来看,那么就应该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这一切都是诡辩论者有意所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把握住诡辩论的特征。诡辩论者对一切都是采取为我所用的态度,而很难说诡辩论本来就应该是个什么样,更谈不上有什么理论体系。如果说有,大而言之,支配这种论  相似文献   
6.
连续两年的高考作文都是写读后感,于是便引起了人们对这种作文形式的普遍注意。虽然人们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但大体上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这两年的高考作文题出得好。首先从内容来说,去年写《读〈画蛋〉有感》,主要是针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出的,强调要打好基础;今年写《读〈毁树容易种树难〉》,又是针对近年来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中的问题出的,着重谈培养人才和保护人才。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都切中了时弊,对考生很有教育意义和鼓舞作用。其次,读后感这种形式,对考生来说,既要读,又要写。去年读的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今年读的是一段议论  相似文献   
7.
写文章需要精心选材,演讲也同样如此。演讲常常需要在说话的当儿就能产生一种特别的效果。美国著名演讲理论家戴维·卡耐基说:“演讲应当力图讲透不多的几个观点,并且要用具体事例去说明它们。这样构成的演讲极有可能获得并保持住听众的注意力。”综观中外各种成功的演讲,其中所引用的事例(即材料)都是真实的、感人的、典型的、有趣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让广大读者掌握更多的演讲技巧,本刊特意邀请到湖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副会长唐树芝教授为我们“设坛开讲”。唐教授从事演讲与口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多年,至今已出版了三部专著,其一中《教师口语技能》一书被国家教育部定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相似文献   
9.
一通过面部表情、体态、手势等进行思想感情交流和信息传播的手段,便称之为态势语言或体态语言,又称“无声语言”,或“非语言信息”。态势语言虽然是有声语言的辅助工具,但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美]戴尔卡内基指出:“一篇十分优秀的演说辞,如果它的背后没有表情、态度等附加力支持的话,其效果就会同蜡烛发光一样软弱无力。”佛洛伊德认为,人的动作比理性更能表现人的“情  相似文献   
10.
孟子同时代的人说他“好辩”,后人称他“善辩”,他自己说这是“不得已”,不管怎样,孟子经常与人辩论的事实却是客观存在的。他不断和人辩论,从《孟子》一书的记载中,我们俨然看到,这位老夫子有时侃侃而谈,说得别人连连点头;有时慷慨激昂,步步逼进,使人无法抵挡;有时曲折迂回,旁敲侧击,让人猝不及防。正因为他好辩,也善辩,在当时的诸侯各国中他才享有很多的声誉,除了鲁平公听信谗言没有与他见面之外,他每到一地,诸侯君主都要向他请教,有的还反复请教。齐宣王没有按孟子的意见办,到后来还深感内疚(“吾甚惭于孟子”《孟子·公孙丑下》)。试想,在“以攻伐为贤”的诸侯争霸的时代,这样一个只有满腹仁义礼智的儒家老夫子,能享有如此大的盛名,也足见他的雄辩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