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1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能?下面就个人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一、以旧联新以新带旧触类旁通历史知识是系统的,因此,在教学中每个问题总是和以前讲过的问题有联系,还往往在后面的课程中继续发展。利用旧知识,  相似文献   
2.
选用不同品种的活体及不同种类的食用色素制作干花,以丰富干燥花的色彩和品种.结果显示:色素质量浓度越低,花朵活体吸色时间越长,效果越差,色素质量浓度适中,花朵活体吸色效果好;纤维含量低的花朵活体吸色效果好,但不易制成干燥花,纤维含量高的花朵,活体吸色效果差.因此选择纤维含量适中,色素质量浓度适中的白色花朵进行活体吸色后再制成于燥花.  相似文献   
3.
<正> 历史部分职工中等学校高中理科班《史地常识》是根据原教育部关于职工业余高中《史地常识》(理科)的意见而编写的.对大纲中的历史部分有以下三方面体会:1.处理历史问题的基本观点。历史常识力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正确叙述历史的基本知识,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纲根据下列基本观点处理历史问题:(1)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指按照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生产方式新陈代谢的历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引起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原因,也是引起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则表现为阶级和阶级之间的斗争。阶级斗争贯穿在阶级社会发展的历史之中,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常识主要阐明这一历史  相似文献   
4.
初中《中国历史》第三册第十章第三节《各地的反清斗争》,教材内容较概括,但头绪较多。如何把课本所述史实讲清楚,并把内在联系揭示出来,使学生得到完整的历史基础知识,处理比较困难。现将我讲述本节课的体会介绍于后。一教材分析本节共包含三部分内容,清政府的“预备立宪”;革命派和立宪派的斗争;各地的武装起义。主要说明辛亥革命前夜,社会矛盾十分严重,革命形势巳经成熟,临近总爆发的时机。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腐败的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驯服工具。  相似文献   
5.
新编历史教材份量较重,而课时较少,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又不足,面临这样的情况,怎样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成为当前历史教学中一个急需研究的问题.上学期,我在市、区中心教研组的帮助下,对高一世界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章举行了一次公开教学课,下面就怎样上好这一课谈几点体会.要上好历史课,首先要研究每一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