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翻阅史书,千年流光,弹指而逝。回眸岁月深处,两千多年前,蜀郡守文翁在成都修筑石室学宫开办官学,建成我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他在成都大兴教育之功,令班固在《汉书》中不禁点赞:“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除了兴教育,文翁还举贤能、修水利……他政绩显著且为官清廉,移风易俗,改变了蜀地落后风气,史称“大化”,让后人不禁赞叹:“公学始祖兴教化,汉代循吏第一人。”(“循吏”指重农宣教、守法循理的清廉官员) 2020年,文翁入选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巴蜀之地,天地独钟,文翁精神,光耀千秋。  相似文献   
2.
<正>蜀地自古水患不断,扰民难安,许多治水的能人志士都在这里留下了铿锵足迹。先有李冰开凿离堆,让都江堰水利工程蓬勃的生命力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延续到现在,流淌向未来;后有王觌忧心水患,依托前人的智慧,遵循时序与习俗,采用导水之法,解除困扰。今天我们就走进诗文,与彪炳史册的水利工程,来一场约会吧!  相似文献   
3.
<正>故乡是什么?在苏轼心中,故乡是笔下的一花一木,一风一俗,一城一楼。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作为苏轼的故乡,如今正因苏轼而熠熠生辉。从青年出蜀为官,到六十多岁谪居岭南,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北上开封、密州,东到杭州、湖州,南下惠州、儋州,最后病逝于常州。漫漫人生路上,远离故土的苏轼常回望眉州,他爱乡、恋乡、思乡、赞乡。人以楼记,楼以人名,让我们从苏轼饱含深情的笔墨中,一览眉州独特的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4.
<正>掬一方砚,拂一弦琴,观照古今,撩拨流年,幽思沸涌处,皆一人一物一景中。以物说理,物中含理,更让人心头颤动。纵观古今,万物皆有灵性,皆化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他们将人生感悟寄予这万物,表情达意。苏轼的一生中,变的是际遇,不变的是其高洁豁达的品性。他在宦海浮沉,兜兜转转,一方具备砚台之属性而形有所欠缺的砚,让他悟得: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石刻文献的历史已超过两千年。似乎从诞生之初,它们就被寄予厚望,担负着比其他文献资料更为重要的使命。岁月变迁,唯石能语。物质的人格化,让肃穆沉静的碑刻总带着几分别有洞天的意味。四川成都武侯祠内碑刻众多,是祠中重要的文物遗存,从唐代开始,碑刻就是武侯祠的重要文化载体。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时任四川巡抚的张时彻依照惯例拜谒武侯祠,见祠庙破败不堪,遂下令维修,并亲自撰写碑文《诸葛武侯祠堂碑记》。  相似文献   
6.
<正>五百里山峦尽收眼底,三千里云烟直走燕秦,两千多年前的五丁力士开山,灿烂的古蜀国文明之光,从这里照进中原大地。这里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楼,有“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猿猱道、鸟道,有连绵百里的城墙式断崖绝壁。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石一径,都是一首隽永的诗,都是一幅完美的画,都有一段英雄的历史,都有无数优美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时晋武帝太康初年,张载至蜀地看望父亲(张载的父亲张收时任蜀郡太守),道经剑阁(即剑门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