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交往教学自60年代在德国创立以来,深受教育界重视,尤其近年来更风靡全球,因为它更接近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钟启泉教授甚至提出:教学的本质就是交往。  相似文献   
3.
《浙江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标准)中对材料的要求是:①材料丰富;②形象丰满:③意境深远。语言有文采,要做到:①词语生动。句式灵活;②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③文句有意蕴。高考考场作文如何体现这些要求,让所举事例妙笔生花,议论抒情丰富多彩,增添得分筹码呢?笔者认为例子的处理方式及议论抒情方式尤为重要,为此,笔者总结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操练方式。  相似文献   
4.
很多高三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做了很多古诗鉴赏题却还是把握不了这类题。问题出在哪呢?笔以为,这与很多教师没有教给学生程序性知识有关。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个体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一类是程序性知识。前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后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语教师教给学生的更多是陈述性知识,而忽视了程序性知识的教授。在古诗鉴赏中我们不仿教给学生一些程序性知识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答题的正确率。本举出几例答题的类型,以说明古诗鉴赏的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很多高三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做了很多古诗鉴赏题却还是把握不了这类题。问题出在哪呢?笔者以为,这与很多教师没有教给学生程序性知识有关。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个体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  相似文献   
6.
课堂交往式作文教学是指在课堂作文教学中,运用交往教学理念,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课堂组织形式,以“说话”为作文思维的载体,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激发学生作文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性、丰富性和生动性。从作前指导、作中内省到作后评改,始终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自己、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来丰富素材,拓宽思路,提升人格,提高作文能力,建构学生的主体结构。  相似文献   
7.
【课例一】教师Y教读《愚溪诗序》,在学生理解了字词和内容后,教师7A:学生来提出自己尚未明白的问题,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①“永州八记”是哪八记?②作者为什么要把家安在愚公谷?③作者为什么自认为自己很愚呢?④“愚溪”景色优美,为什么要称它为“愚”?⑤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⑥“我”是真愚吗?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施行,我们看到中学语课堂热闹很多,形式丰富多彩。其中讨论式教学用得最多,但真正有效的讨论却很少,在“热闹”的背后,仅有三分之一的讨论具有积极的效果(达成共识);有二分之一的讨论收效甚微,流于形式,有些讨论则是浪费时间的无效劳动。为什么会出现“高耗低效”的现象,我们认为主要是教学本身对这种教学的真正内涵和意义尚处于模糊状态。  相似文献   
9.
一项统计表明,“无论会考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失分最多,在30分的满分中,考生平均得分不到一半。笔者对此也做过统计,考试时一般养成勾画圈点习惯的学生通常得分良好,而空白的学生得分情况不容乐观。我们对一道4分的主观题统计显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