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大学生的应付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应付方式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对某高校2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应付方式以工具性应付方式为主;男生与女生在求助与自责这两个应付方式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2、p=0.01);农村大学生与城镇大学生在求助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4);理科与文科、工科大学生在自责(p=0.03)、退避(p=0.03)因子上存在差异;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与心理异常的大学生在解决问题(p=0.00)、幻想(p=0.00)、自责(p=0.00)、退避(p=0.00)应付方式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应付方式之间有相关关系,且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2.
一、"心理-道德教育"的内涵心理-道德教育是在我国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班华教授首先提出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心理-道德教育是在中国文化和教育土壤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心理教育形态,也是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班华教授认为,心理-道德教育是具有"现代性精神"的主体-发展性教育,心理-道德教育的宗旨或目  相似文献   
3.
“心理-道德教育”是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对改善中学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都有积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心理-道德教育”的内涵,将“心理-道德教育”的理念落实于实际育人工作中,探索可行的操作模式,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从心理教师与班主任角色的冲突与互补,开设心理班会课指导学生优化阶段性发展,通过个别心理辅导实现特殊学生的心理学转化,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助力学生提升心理品质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为班主任工作的开展打开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