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篇
科学研究   5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姚琦 《出版广角》2018,(15):70-72
在传统媒体主导的时代,建构真实主要是根据新闻传播主体的主观意向形成的,是实现新闻真实性的最典型的方式.在融媒体时代,对话真实逐渐取代建构真实,成为当前实现新闻真实性的主要方式,带动了新闻传播主体和样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姚琦 《考试周刊》2011,(67):62-62
“大力提高教育技术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本文试图从如下几方面探讨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3.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如何让孩子在优秀的文化背景中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作者作为一名地方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将以数学为背景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浅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文化及小学数学对孩子的影响。作者还考虑怎样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在数学化的同时又体现了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教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让学生认识数学、可以把生活问题数学化的目的。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4.
建筑工程大跨大截面高位梁施工技术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南湘  姚琦  黄晓璐 《科技通报》2012,28(6):163-165
通过工程实例应用,介绍建筑物大跨大截面高位梁施工工法原理和技术要点,分析其具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技术在多个建筑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是对建筑物内大堂、中庭等高大空间或转换层等部位施工具有普遍推广应用价值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宪政运动中,代表联邦主义宪政的湖南省宪以其分权制衡、地方主义和倚重民权的宪政理念、制度设计,显示了联邦主义者寻求建立民主、稳定、统一的宪政国家的宪政诉求,其进步、合理成份应当肯定.而联邦主义与近代中国国情相背离的国家结构观和制宪技术的某些局限则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6.
高等学校的图书资料工作,不是简单的服务性工作,而是集采购、分编、典藏、借阅、流通、阅览、咨询等于一身的复杂的综合性工作,是教学、科研不可缺少的辅助性工作。建立一支合格的图书资料专业队伍,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本文试就图书资料人员的素质问题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7.
基于T市职业技术师范大学540份调查样本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教师对课程思政意识、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思政融入方式、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的认识较为清晰,但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仍有进步的空间。基于此,要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提升教师队伍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立足专业背景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选择恰当的课程思政融入方法,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分层级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从而形成系统化、全过程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而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本文主要从理论上论证了发展个性教育是适应时代需求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应通过开展活动,创造和谐环境等方面,逐渐培养学生个性,树立个性化的新型教育观。  相似文献   
9.
结合目前"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从师资队伍建设、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考试方式的改革、建筑结构与施工课之间的整合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强调了结构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说明了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末兴学浪潮中,法政学堂十分引人注目,从1905年至1916年的十余年间,全国先后兴办了百余所法政学堂。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对中国近代法政教育的兴起和普及,清末民初的社会政治发展都有相当的影响。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条件,其局限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