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曾说过: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我认为,这个论断一语破的,十分中肯,千真万确。我经常这样想:在传统语文教学的年代里,之所以能够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语文人材和各种专业人材,而且昂首阔步将跨入21世纪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亿万高中级知识分子也都是接受过...  相似文献   
2.
<正>《报刘一丈书》是宗臣的名作。宗臣(1525——1560),字子相,扬州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历任刑部、吏部主事。宗臣为人耿直,不肯向权贵阿谀诌媚。当时奸相严嵩专权,奸邪贪污之风盛行,官僚们多趋炎附势。宗臣却能出污泥而不染,非但不同流合污,而且大胆地针砭时弊,在给刘一的信中,对严嵩等进行了辛辣的  相似文献   
3.
在写作中 ,运用叙述、描写和说明这三种基本的表达方式 ,可以再现客观事物 ,并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但我们写文章 ,以及读者读文章 ,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能够在眼前再现客观事物并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 ,而且还需要作者通过生活体验唤起情感 ,由情感激发起写作的欲望 ,而作为读者则还要求作者在文章中传达自己的情感 ,并能够真正体验到作者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 ;所谓主观情意的“意” ,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意旨 ,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揭示和理论的论述 ,所以 ,“意”是文章中的理 ,它往往通过议论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意”的表达 ,是…  相似文献   
4.
《唐睢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继《左传》之后的一部具有历史价值的书籍,记事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际,其中主要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策士的政治活动和游说言辞,其作者已无从查考.《战国策》不仅保存了战国时代的许多富有历史价值的史料,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其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翻译与评析     
【翻译】收藏书画的人大多凭着书画家的名声收藏其书画作品 ,偶而听到说是钟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顾恺之、陆探微的绘画作品 ,看见了就争相购买。这种收藏作品的行为就是所说的用耳朵来鉴赏作品。另外还有用手抚摸画儿来鉴赏绘画作品的 ,相互言传手指摸得出的画儿是好画儿。这种鉴定书画作品的方法又在“耳鉴”方法之下了 ,这种方法就叫做“揣骨听声”。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画着牡丹花丛的古画 ,牡丹花丛下还画了一只猫。他识别不出这幅画画得是精妙还是粗糙。丞相吴育与欧阳修是儿女亲家。吴育一看到这幅画 ,就说 :“这幅画画的是正午时的…  相似文献   
6.
《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时人称其为震川先生,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曾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讲学二十余年。嘉靖年间中进士,时年已花甲。曾任湖州、长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和长兴县)知县,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明代后期的文坛上,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复古文风曾盛行一时。李、王之徒极力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作品字摹句拟,古奥艰深。归有光则表示坚决  相似文献   
7.
某地高中语文毕业会考试卷出了一道“现代文阅读综合题”,要求考生阅读分析“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便称之为《呐喊》”(详见教育部统编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的鲁迅《呐喊》自序)一段文字。其中有一道选择题是:“不惮于前驱”的含义是:(在对的答案后面打“√”)a.使他们与前驱相比而感到不怕( )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左联”期间,曾经大声疾呼:“现在需要的是斗争的文学”,“文学是战斗的!”“左联”的老战士夏衍同志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就是三十年代的战斗文学的代表作.它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出版的《光明》杂志创刊号.  相似文献   
9.
官怨诗(含词和赋)大抵系中国历代诗人或诗中人物由于在官场上受谗、遭贬、流放或失意等,抒发怨恨或愤慨之情所作.这类诗在我国古代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是诗苑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0.
法国著名哲学家狄德罗说得好:“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你要当作家,当批评家吗?请首先做一个有道行的人.”这是至理名言.诗文是作者心灵里情感真实的流露,文品是作者人品在文字上的再现,至于诗文的光彩,更是作者思想和情操光彩的折射了.当然,宇宙之大,无奇不有.世上“且有混茫之人,而后有混茫之诗”(刘熙载语),亵渎诗文的小丑也确实大有人在,宋朝的秦桧,清朝的阮大铖,直到民国时期的汪精卫之流他们何尝没有东涂西抹,附庸过“风雅”呢?但他们那些东西在文学史的天平上究竟有多少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