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从20世纪90年代起执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方案,其中课程是重点之一,其目的在于结合其他教改方案,改善学习成效以及教育结果的不均等。尽管如此,社会大众却强烈质疑教改成效。本文将不评论这些质疑的合理性,而是试图说明教改结果的高度动态性,以及此种特性与社会阶级的关联性。尽管教育政策足以产生结构性规范,但"施为"的主动作为足以使家长脱离结构的束缚,因为他们能积极介入教育政策的制定,影响教育政策的实施过程,至少能调整自身以契合政策的特性与要求,因而使子女处于有利的学习位置。但受阶级文化差异的影响,中产阶级家长往往展现高度"施为",劳工阶级家长则偏向接受结构的规范,此种差异使教育结果难以脱离社会阶级的影响。
Abstract:
Taiwanes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initiated a series of educational reforms since 1990s targeting at improving leaning efficiency and educational inequality.Nevertheless,such educational reforms do not significantly meet the needs of parents but bring education into a controversial arena.This article will not evaluate such criticism but attempt to profile the social class factors whose influence is adequate to regulate educational results.Although educational policies may produce a structural form to constrain parents' educational behaviors,agency,a counter element,may bestow a great amount of latitude upon parents allowing them to conduct constructive actions and,then,to free themselves from such structural constraints.Nevertheless,different social class parents may employ different types of educational actions towards educational reforms.Generally speaking,middle class parents may generally be characterized as a proactive creature.In contrast,working class parents tend to be subject to the structural constraints.Such a differentiation with a powerful influence tends to make educational inequality remain firmly.  相似文献   
2.
教育公平实质意义的演变:从理论到台湾经验的检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功绩主义社会强化个人专业能力与职位之间的连结性,因而强化教育文凭的法定功能.此种连结逐渐促使教育产生制度化的发展,亦即个别国家试图以教育手段,改善社会不均等及促进社会进步.此种教育制度化发展显现于个别社会积极推展义务教育,甚至提升高等教育的就学机会.本文以台湾为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剖析此种发展趋势,进而指陈,就学机会的提升甚至普及化仅是达到形式化的均等,更重要的是须检视教育结果是否达到均等性.台湾的历史经验显示出,尽管义务教育确保不同阶级学童的就学机会,但中上阶级家庭子女的学习表现却普遍优于劳工阶级子女.  相似文献   
3.
4.
当前世界已迈入全球化经济体系的新纪元,要在此一体系取得优势地位,必须藉由教育途径厚实人力资本,以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因应此种趋势,台湾积极扩张高等教育规模。然而,却未能提升经济动能。本文针对此种落差进行剖析,并指陈其中的关键因素是,追逐名校的升学主义文化导致考试取向的教学形态,因而学习活动大幅压缩到背诵与练习等方式,此种教育形态难以赋予学生国际竞争力,诸如知识运用与创新等,致使无法契合当今人力资本的内涵。因此在国际竞争力的议题上,教师专业的意涵应是能培育出契合人力资本要素的人才,此种意涵必须扬弃成绩至上的教学思维,并且在学习过程中着重对既存知识的质疑、思考与发掘等,如此才能赋予学生应有素养,以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中取得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5.
本文剖析了新自由主义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此派学者认为市场竞争原则才能提升效能并确保质量,因而须引进私部门的管理法则以提升公部门的运作成效.为达到确保利伯维尔场的竞争机能,应增加国家权威,但此种权威局限于创造利伯维尔场机能,而非提供公共服务职能.此种企业主义的市场逻辑不仅影响经济与政治面,同时也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管理型态,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已从精英模式走向大众甚至普及模式,管理型态则是从学术自主转向绩效原则.此种转变彰显出,市场逻辑已逐渐成为教育管理的核心思维.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经济体系的影响力已跨越许多国家界线,并使它们融合成紧密链接的经济区域,此种融合不仅削弱个别国家的主权,同时也使竞争力的内涵从个别国家转向国际层次。由于教育是培育人力资本的主要场所,所以使许多国家更关注高等教育的扩张,本文依循此种路径并主张,全球化经济体系需求人力资本并非单纯数量的概念,更涉及之是的创新运用。本文将以台湾为例进行剖析,文中说明台湾企图大幅扩张高等教育规模,以强化自身的人力资本,以期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中取得优势地位。然而,此种策略并提升台湾的经济动能,究其关键因素之一是,台湾的教育型态偏重升学主义,致使考试领导教学,背诵与反复练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活动。这种僵化的教育型态并无法契合全球化济体系的特性,因为知识经济社会着重于知识的创新运用。造成此种缺失的关键因素不仅是升学主义文化产生的结构化限制,同时也导因于教师的工具理性思维,此种思维又根源于技术效能取向的师资培育课程。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经济体系带来巨额经济利益,但获取此种利益的前提是国际竞争力,致使许多国家必须藉由高等教育以提升人力资本的水平,进而强化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此种关连性显示,高等教育扩张往往受到上述全球化价值观的影响,由于全球化体系着重于新自由主义的思维,其核心价值是私人企业的竞争与效能,因此正当化资本介入高等教育的行为,所以将产生高等教育私有化的现象。尽管全球化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但是强势文化亦能伴随此一体系入侵输入国家,此种入侵将贬抑输入国家的母文化之地位,进而危及其国民的国家认同,此种现象促使这类国家采取在地化的手段,以保存与发展自身文化的方式,来化解上述政治危机。基于上述关连性,本研究将探讨全球化对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化再生产现象凸显了不平等的教育结果这一事实,伯恩斯坦就此现象提出令人信服的编码理论,但因其理论涉及许多艰涩词语,阻碍了自身的推广。本文阐述分类、架构、认识法则、实践法则与编码取向之间的交错关系,同时,通过一些具体事例解释认识法则与实践法则的意义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上述交错关系的筛选法则是存在于编码取向、分类与架构之间的内部逻辑,学术性课程与学术性教学讯息偏好理论性的逻辑活动,这种内部逻辑刚好契合精致性编码,所以高社经学生处于有利的学习位置。由于限制性编码的内部逻辑无法产生这种契合,低社经学生难以获得好的学习表现,因此这种内部逻辑法则可成为改善不平等教育结果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公绩主义价值观使许多社会大众信服于教育的向上流动功能,进而要求扩张教育规模,因此许多社会试图扩张高校以提升劳工阶级子女的向上流动比率,进而改善社会不均等的问题.本文以文化再生产的观点论证,此种措施并未考量到社会阶级学生学科能力的区隔以及衍生的问题,并且也忽视外在经济规模的制约性,本文认为社会流动主要取决于经济规模而非高校的扩张.  相似文献   
10.
西方霸权已从经济领域扩张到教育研究范畴,无论台湾或是中国大陆往往以西方理论为依归,致使研究发现难以契合华人文化的独特属性。本文由此出发探讨华人文化的独特面,据以分析大学文凭在华人社会的意义是不同于西方社会,名校具有高度的稀有性象征意义,因而驱动许多家长积极提供子女额外的学习活动。此种关连性显示,普及化高校政策难以解决成绩至上的考试文化或是迎合考试的补习教育等怪异现象,假若无法改变既存文化的作用,更适切的作法是增加名校的规模与数量,高校评鉴或是排名的作法不仅强化名校的象征意义,也忽视自身文化的独特意义与作用,并且将强化额外学习活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