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1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舞龙运动以它独特的精神气质,浓厚的民族化内涵,极具活力的运动方式,形象地造就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源于原始的龙舞到现代的竞技舞龙,无不折射出人类开拓创新、继承发展、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舞龙不仅在内容上有了新的扩充,在技术和方法上还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在构思编排上敢于大胆创新,把龙的“游、穿、腾、翻、滚、  相似文献   
2.
舞狮运动的形成与现代舞狮的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采访等方法,对"舞狮"运动形成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舞狮"由远古的戏耍演变为狮舞,后经历代不断提炼加工发展成为现代的舞狮运动,并对现代的舞狮运动的分类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展望了舞狮运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武艺之文道     
武术是文化也是艺术,一种独特积淀的文化,另种表达的艺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审视了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点,着重探讨了武术文化对民间舞蹈、戏曲杂技、武侠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山东省中小学生武术课兴趣与动机的抽样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调查和数量分析的方法,对山东省中小学对武术课的兴趣与动机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大多数中小学生还是喜欢上武术课,对武术课不感兴趣的为数极少。但间接兴趣已经占了主导地位。部分学生不喜欢武术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教学场地和器材太差,学生意志薄弱,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等。大多数学生对武术有着多种选择的需要,更趋向于技击性较强,活跃性、趣味性较高的课堂学习。忽视了他们的选择需要,就可能影响他们兴趣爱好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一些发展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走向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就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走向,按民族的地域性,把56个民族分成五大板块,对项目的分布、内容、特点、民族节目与传统体育活动等,作了定向分析。对民族传统体育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体育函授是我国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函授的本质是利用面授与自学为主提高在职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训练、专业技术水平。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21世纪,新一代的大学生的思想导向、体育行为已发生巨大变化,体育动机、体育价值取向、体育观念的更新给予现行函授教育思想体系、大纲内容、教学形式、自学方式、活动方法都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整理统计等方法,对山东省300所中小学的武术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中小学武术教学状况良好,但也存在武术师资薄弱,武术教材内容陈旧,改革力度不够,教学质量不高,小学无体育课本,部分领导对武术教学认识不足、不够重视,武术场馆、器械严重缺乏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设性意见,为中小学武术教学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等方法,对“运筹学”和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运用“运筹学”知识指导竞技体育的竞赛、组织、训练安排等,不仅可以节省大量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两者之间的合作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将会极大的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相似文献   
9.
民族传统武术的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民族传统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相通性,指出武术要登上奥运舞台是武术国际化发展的需要,要符合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格言,就必须对民族传统武术进行改革,以竞技武术为突破口,突出其竞技性,以“体育为大众”为发展方向,突出其健身性。  相似文献   
10.
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武术馆校的发展,也成了研究武术馆校运营的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比分析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前后武术馆校的生源状况、收费状况以及经营内容等的变化,阐述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对武术馆校经营发展的影响,提出今后武术馆校进行合理化经营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