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学者梅贻琦说过:“可持续性的教学需要个体风格的展现,更离不开团队智慧的支撑。”教研文化本身作为一种能够彰显集体智慧的有效载体,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其独特的张力。笔者认为,一堂历史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能否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问题。有效的问题是实现教与学有效对接的必要性前提,是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性因素。正如陈柳燕老师所说:“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动力;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教学才会有创新。”实践表明,在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时,锻铸以交融、协同和原创为内涵的教研文化的引领理念,当是有效的教学路径。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为例,结合若干实例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2.
<正>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写道:"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教育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1946年,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他强调教师必须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他认为,有了这"六大解放",才能真正使学生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做到自动自觉地学习,才能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指导下,我们将生态课堂的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下)第四章第二节“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一课,在叙述完二战后除社会主义苏联日益强大外,还有东欧8个、亚洲4个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这也就是说,二战后共有13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而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一目,教材却未将南斯拉夫算在其内,此中缘由,得从苏南关系窥析。  相似文献   
4.
蔡元培与梅贻琦的大学理念在专识与通识教育、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和办学自由等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人生阅历、时代背景和学校性质是造成二者理念殊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研究性音乐学习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提倡教师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肯定答案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和许多著作普遍将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作为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不敢苟同,陈述如下。查阅诸多资料,认同十月革命加速“一战”结束的观点,其主要判断不外乎强调俄国十月革命的政治影响。一方面认为,在十月  相似文献   
7.
著名学者梅贻琦说过:“可持续性的教学需要个体风格的展现,更离不开团队智慧的支撑。”教研文化本身作为一种能够彰显集体智慧的有效载体,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其独特的张力。笔者认为,一堂历史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能否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问题。有效的问题是实现教与学有效对接的必要性前提,是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性因素。正如陈柳燕老师所说:“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动力;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教学才会有创新。”实践表明,在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时,锻铸以交融、协同和原创为内涵的教研文化的引领理念,当是有效的教学路径。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为例,结合若干实例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8.
研究性学习的出现在国内教育界尽管时间不太长,却迅即成为广大教师关注和实施的课题。相对于传统的教与学方式而言,它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理念当需新的认识相适应,其中,对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地位的认识是一个首要的问题。在笔者组织的《古镇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课题的实施中,有学生当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清末著名思想家王韬书房取名“蘅花馆”,寓意何在?自认为对乡土历史研究较为深入的我一下子被问住了,茫然不知所云。据在太仓高级中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51.4%的教师有过回答不出学生问题的经历,许多老师在走进教室的时候脚步也不那么轻快了:“过去,我对学生提什么问题有90%的把握,可现在,连10%都没有了。”研究性学习正悄无声息地改造着传统的课堂,唯我独尊的教师优越感已遇到了危机。  相似文献   
9.
作为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回应和评价,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教学评价。教师理答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对两节历史展示课的观察表明,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回答的效度和教学目标的层级差异,善用转问、赏识和追问这样一些理答方式,能够成就精彩课堂。  相似文献   
10.
校庆的实然与应然——大学文化建构视界下的校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校庆理应是追寻办学足迹、总结办学经验、培植大学文化、提升大学品位、展示大学风貌的教育节、文化节。而现实的校庆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背离文化本真的现象。对校庆之问题从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深入解析,从而探寻校庆创造性和实效性的建构途径,其基本理念应是:校庆不仅从理论上应该充分体现出大学文化的内核,而且在实践上它也完全可以担当起文化建构的重任,成为大学文化建构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