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孔庆河 《山东教育》2005,(34):12-13
“借分”给学生的相关报道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相关的讨论也异常热烈。反对者有之,千万者有之。在赞同者当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通过借分给学生,能使学生明白什么是诚实行为,什么是信用,借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笔者有所不明,老师借给学生几分,使学生的成绩达到及格,以此记得同学的尊重和家长的满意,这不是弄虚作假吗?  相似文献   
2.
孔庆河 《中国教师》2008,(22):55-57
<正>各位老师:大家好!在我看来,为人,感到快乐方为成功的人生;为师,感到幸福方为成功的教师。希望大家都能够在工作中感受到教育的快乐和幸福,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那么,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感呢?  相似文献   
3.
笔者一贯喜欢进课堂听课,特别是没有经过刻意雕琢的正常状态下的原生态的课。前一段时间笔者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一课,真是极大的享受,叹为听止!在听后的好长时间里,我都抑制不住听课的那种激动与兴奋,总想与人分享这种激动与幸福。也许这就是本文产生的原因吧?时隔好久,我竟然找不到恰切的词语来形容于老师的课。于老师的课给我的所有感觉在我的脑海里汇聚成了这样的概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豪华落尽见真纯。它使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也使我懂得了该怎样上语文课。“能看见吗?”“能看见吗”是于老师板…  相似文献   
4.
<正>由于被邀请参加对市级特级教师的年度考核工作,因此有幸领略市级特级教师们的课堂教学风采,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然而,听完课之后,我们几个评委的共同感受却都是有些失望: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仍然是回答问题的机器,而且能够成为"回答问题的机器"者也只是少数幸运儿。  相似文献   
5.
时常思考这样的问题:教育到底要给学生什么?什么样的人才配得上做教师?知识不是教育的目的,知识永远是教育的手段,只能是教育的手段;人才是教育的目的。教师对学生的最深刻的影响是情感态度、人格倾向,而不是知识。教育除了给学生知识以外,还应该给学生更重要更美好的的东西——纯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诚实守信的品德、民主平等的  相似文献   
6.
<正>每一间教室也应该放一个诗人,一个教室里同时有一个诗人,还有一台电脑,让他们共存……我们确实非常有必要使两者保持平衡:高技术和高格调。我们的技术变得越技术,我们就越需要诗人。——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我们将进入一个什么时代》  相似文献   
7.
评价不等式     
孔庆河 《山东教育》2005,(29):16-16
评价是一个复杂的教育问题,涉及评价的目的、标准、主体、客体、方式方法等诸多因素。本文所说的评价是指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发言以及表现教师或其他学生所给予的带有价值取向的反馈性评判。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自学地进行改革,改变了原来机械,单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孔庆河  颜萍 《中国教师》2010,(11):24-25
<正>根据笔者的观察和思考,目前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评价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在乎自己的评价会对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随口评价,对评价的目的缺少把握;二是评价的模糊性,对不同的学生采用同样的评价语言,没有差别,没有区分,一律是"很好"不错"请坐";三是评价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教师不能够针对学生的答问、学习的具体情况作出针对性评价,不能够判断出学生的问题而给以启发和引导。  相似文献   
9.
最近参加了两个活动,一个是教师初级职称晋升答辩,一个是作文教学座谈会。初级职称答辩,问什么问题呢?评委会一班人想了又想,议了又议,觉得一线的教师工作条件艰苦,事务繁忙,很不容易,最后决定不要难为他们,问些关于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举例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手段之一,也是一种艺术。教师恰到好处地举例,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开阔思路,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举例的方法可分以下几种: 直示性举例是常见的举例方法。教师分析课文时,直接列举能把证明自己观点的实际事例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理解教师所讲内容。这种方法在分析小说人物时常用。 辨误性举例是正误掺杂,带有迷惑性。采取这种举例方式的目的不是为证明什么,而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理解正确与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