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7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陶 《江苏教育》2007,(21):F0003-F0003
梨庄中学位于太湖明珠无锡北部,是无锡近一所普通初级中学。这里是一片教育科研的热土,曾被誉为全国“班集体建设的第一块实验田”,从此走出了全国优秀班主任钱德仁教师。梨庄中学一直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益。他们重视目标激励,教师每3年制定一次个人专业化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2.
之一:均衡发展如何实现? 记者:周局长,您好!目前,城乡之间、区域 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还十分明显。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缩小这 些差距,既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是我们全 省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难点。作为农村教育的管 理者,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周桂官:如你所说,当前教育确实存在着"差  相似文献   
3.
常熟市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优良的办学传统。 学校在漫漫的求索之路上铸就了一流的教育品牌,为江苏省首批实验小学、江 苏省模范学校、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教育信 息化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苏州市首批双语实验学校…… 学校占地65亩,建筑总面积4万平方米,拥有一流的教学环境和高科技装  相似文献   
4.
姚亮  孔陶 《江苏教育》2007,(2):F0002-F0002
吴江市庙港实验小学地处美丽的太湖之滨,浸润在浓郁的太湖文化之中,近年来,该校深入开展以“共同课堂、悦纳经典、走进太湖文化”为中心的教育科研活动,坚持不懈把“太湖文化”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因地制宜地组织以弘扬“太湖文化”为内容的特色综合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很少有一位校长像他这样痴迷于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的研究;很少有一位校长像他这样对自己专业之外的学科教学同样满腔热情且钻研的深度一点也不逊色;很少有一位校长像他这样对课堂教学有如此深刻独到的见解并率领教师团队矢志不渝追求理想教学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孔陶 《江苏教育》2006,(2B):2-2
在苏州东郊.梦里水乡、中国优秀化历史名镇——甪直.有一所新型的现代化小学.她的名字叫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她如建于1905年。近几十年来.学校一直践行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主动发展、终身受用的教育精神.教师“善教善导”.追求“教是为了选到不需要教”的境界.特别是近年来.在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名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张洪鸣校长的率领下.全校师生高举叶圣陶教育思想大旗.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行课程改革.取得了显的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7.
孔陶 《江苏教育》2008,(3):4-10
2008年1月8目.一年一度的江苏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来自全省各市、县(市、区)的教育局长、高等院校领导以及教育厅各处室和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和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确定目标、履行职责的起步之年。在上述背景下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就显得意义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8.
驻足江阴华士实验学校国际部门前,无论你怎么极目望去,都无法从现代欧式的建筑群中猜想出它的历史:悠悠九十余年,当年古屋旧橡中,无论是挥鞭执教的师者,还是吟诵深思的学生,早已各成一家,能够荡涤风雨积淀下来的唯有文化和精神。开阔的广场象征学校有容乃大的胸怀;校风“同心、同行、同乐”就镌刻在教学楼前;有教无类的孔子、爱满天下的陶行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苏霍姆林斯基,古今中外的大师雕像虽无语却有神……  相似文献   
9.
1孔陶(本刊记者):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活动单导学的哲学基础和教育思想是什么?有人说它脱胎于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更有人说它与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等都很像(似曾相识)。您怎样看待这些议论?  相似文献   
10.
孔陶 《江苏教育》2010,(12):13-18
孔陶(本刊记者):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活动单导学”的哲学基础和教育思想是什么?有人说它脱胎于“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更有人说它与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等都很像(似曾相识)。您怎样看待这些议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