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8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中文版删节说起,通过近代以来欧美博雅教育的衰退和当前中国特殊的具体实情,叙述人文精神、博雅教育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父母学历对子女升学意向的影响:文献回顾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学者就父母地子女升学意向的影响这一课题作了大量研究。利用这些研究的结论作出两个假设:一、国民收入不高的阶段,母亲学历对子女升学意向比父亲有更大影响力;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家庭收入所得提高,父母亲对子女升学意向的影响力呈减弱趋势。即使这两个假设成立的话,因父母学历影响带来的下一代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社会现象仍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存在下去。  相似文献   
3.
阿伦特两论     
汉娜·阿伦特有好几重角色,她试图从这些角色中摆脱出来,或与之保持一种本雅明所说的“批评的距离”,而这就决定了其思想的一般特征,即作为局外人的局内人的反思。这赋予了其思想以非同一般的洞见。她曾是没有犹太人意识的犹太人,也一度是曾没有种族意识的海德格尔的情人(海德格尔有不少犹太人朋友和弟子,如雅斯贝尔斯的夫人、马尔库塞和阿伦特)。实际上,在纳粹将已淡忘的反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动员策略重新提出来之前,德国的日尔曼人和犹太人大多都把自己看作德国人。尽管在纳粹反犹主义浪潮中阿伦特被迫流亡美国,但这种经历并没有使她变成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作为纳粹种族主义的受害者,她并没有在思想上认同受害者的哲学。她太清楚受害者与施害者之间的角色转换。纳粹当初不也正是以西方受害者(巴黎和会对战败的德国的经济和政治剥夺)自居,以唤起受害者的道德优势并进而将这种优势转化为施害的正当理由吗?阿伦特追求的是公正。她既分析专制主义的起源神话,又批评以色列的政策,这就使她既见斥于施害者,又见斥于当初的受害者。她两面都不讨好,也无意于讨好什么人。她站立在中间,而这个位置,恰恰是使一切真正的批评成为可能的距离。  相似文献   
4.
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美国的高等教育》) T.B.Veblen.1918近年来国内学术界虽然有对制度学派创始人凡勃伦(T.B.Veblen)的学说有所绍介,但是,在讨论如何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大学教育中为何缺乏人文精神等热点问题时很少有人注  相似文献   
5.
韦伯对俄国不久的将来的前途是悲观的。他在文章中赞赏地方分权主义、立宪主义的自由主义派,但也指出,要真正在俄国建立民主体制非常困难,尚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存在经济结构、民族分裂等很多社会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6.
2002年5月,正值欧洲战胜德国法西斯57周年。5月中域外传来的国际新闻与我正在读的这本新译的旧著——齐格蒙特&;#183;鲍曼(Zygmunt Bauman)的《现代性与大屠杀》不无关系:德国施罗德总理带了足球皇帝贝肯鲍尔访问阿富汗、以巴冲突越发激烈、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印度尼西亚1997年5&;#183;13排华暴乱五周年、北朝鲜难民进入日本驻沈阳总领事馆事件  相似文献   
7.
社会流行病学研究先驱者威尔金森把过去20年的很大一部分时间用于辛勤地收集社会不平等与疾病之间联系的证据。威尔金森等欧美学者把“被社会排除”(被边缘化)——社会的不平等阶层差别带来的长期心理紧张、刺激(stress),特别是对属于社会底层阶层健康影响,看做是现代社会影响人的健康的最主要的社会心理要素。  相似文献   
8.
欧洲教育罗曼·加里著,望文融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最近四五年间,断断续续在读兹维坦·托多罗夫的近20年来的著作,恰好前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罗曼·加里的处女作《欧洲教育》,给我读解托多罗夫的著作提供了方便(当然,还包括先前出版的获龚古尔奖的加里的代表作《天根》等作品)。  相似文献   
9.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归然自然,认为在国家出现以前的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但他又把通过女性的屈从来维护文明的形象贯彻到他的政治学之中.根据卢梭的思想,如果女人受到与男人同样的教育,她们对男人的影响力就小,而女性的根据地在家庭.这看似矛盾的逻辑实际却是一致的,因为卢梭要寻找克服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之间的根本矛盾的第三条道路——道德个体.妇女便是作为“道德个体”而情愿牺牲自己平等地位的人.  相似文献   
10.
记忆的歧义     
尽管社会记忆研究没有学科限制,一般来说,知识社会学、历史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较多关注丰十会记忆论题,政治学或文化批评领域较少有人注意这个论题。2008年8月,在南京,两本带着新油墨气味的读物问世了。这两位作者都不是社会学者,而且两本似乎没有联系的书中,都有一点儿篇幅,涉及同一个话题。这里,我暂且擅自把这个话题叫做:记忆的歧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