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马克思所说的音乐的耳朵是指音乐欣赏者综合的审美心理功能。要培养听众欣赏音乐的耳朵,首先要专注凝神发挥听觉功能,要进行丰富的音乐想象与比拟,还要具有充分的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的深层理解与感悟。一部音乐作品之所以成为欣赏对象,是因为人具备了欣赏这个作品的一定的主观条件,即“音乐的耳朵”,而主观条件的来源基本上是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2.
纵观中西方音乐教育,各有伟承,自成体系。常言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文章欲对中西音乐教育之利弊得失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取长补短,并结合我国教育现状从几个方面,提出符合我国国情音乐教育体系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3.
本对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并提出了进行艺术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善于把自己对社会、时代的深刻的内心体验和各种矛盾冲突,通过艺术化的提炼和加工,创作出个性鲜明,极富民族性和感染力的音乐作品,因此被称为"俄罗斯之魂".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题材十分广泛,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和情感的宣泄性,具有震撼人心的抒情性和戏剧性.研究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的表现特征,有助于更好地领略俄罗斯的这位音乐大师的音乐创作魅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高师声乐教学必须指导学生建立美的声音形象,这是培养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的重要要求,也是声乐教学的前提和宗旨,进而提示了美的声音形象形成的全过程:在正确的声音形象审美观指导下,建立外听觉的美的声音形象,同时对这一声音形象进行内化、想象、感觉,通过训练,使发声机能的控制做到自然协调,进而发出想象的声音,即实现想象的声音造型、音色;再经过主、客体对声音进行审美检验,最终形成自我的美的声音形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