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了让孩子们对一道挑战题感兴趣,我不停地改变教学策略,没想到竟有了意外的收获:体会到了"老师‘下台’,学生‘上台’"的乐趣。把它记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每节数学课结束前,都会给喜爱数学的孩子们"加餐" ——结合本课内容的一道挑战题。刚开始,学生觉得新鲜,下课铃声刚响,就有学生到我这儿来对答案,做对的同学欢呼着离开教室,做错的则上位继续思考。可时间一长,学生对挑战题的兴趣越来越淡,最后甚至没人做了。怎么办?我灵机一动,在题目下方写上了"挑战者:——",并且宣称:谁第一个做出来,就可以做小老师,把你的想法写在小黑板上,讲给大家听。这样一来,同学们的兴趣大增。可时间不长,我又发现许多数学后  相似文献   
2.
孙应秀 《考试周刊》2010,(45):78-78
在数学教学中,总会有一些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要么上课不认真听讲,要么作业不按时完成,还有的孩子家庭教育环境不佳,我们称这部分学生为学困生。这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种畏惧感,甚至讨厌上数学课。如何让学困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呢?我结合工作体会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3.
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先算再估"等令人尴尬的教学现象。这样的估算有意义吗?能否让估算凸现它应有的价值,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呢?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5.
一日上课,听到一位学生口答一道应用题:“操场上还有‘二’个同学。”这里把“2”读作“二”,听起来总觉得怪怪的,不如读作“两”顺耳。“2”到底读作“二”还是“两”?它们之间有没有区别呢?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二”和“两”虽然都代表“2”,但用法却不同。先说说“二”,它在以下几种位置上出现。第一,数数时单说。例如0、1、2、3、4、5、6……就可以读作:零、一、二、三、四、五、六……第二,在复合数词中充当系数。比如“二十”就是由系数词“二”和位数词“十”组成的复合数词。常见的系数词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相似文献   
6.
孙应秀 《考试周刊》2014,(64):68-68
<正>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探究活动,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扎实有效的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不可能完全等同于科学探究,无论是引导式教学探究还是非引导式教学探究,教师都应是整个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引导是探究活动成功的关键。一、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设疑探究古人云:"学起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新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