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识别(Corporate identity),通称CI,本来是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兴起的企业经营策略,属于企业管理的一种方略和手段,始终是在操作层面上受到企业家们的青睐.自二战以后,西方国家企业纷纷导入CI,取得了巨大的成功,CI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或缺的基本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在其《泰阿泰德篇》中说过:“语言这个题材,也许是一切题材中最大的。”这真是一种超前的预见。他当然不会想到两千年后.人类的哲学文化会发生所谓“语言学转向”。从哲学上发现语言,提出语言本体论,这当然是哲学的一大进展。人生活在三个世界中:客体的世界、思想的世界和语言的世界。语言与物理客体世界和主体思想世界的关系是什么,这是语言哲学的形而上学前提,也是其真正的主题。自古以来,就有实言、顺言和无言三种语言观。实言,就是消极的语言观,所谓“以名举实”(《墨经·小取》),或柏拉图所说的“名字的本分是表达…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改革不断深化、并发生深刻的社会转型的历史性关头,常常听到一些论者对“人文精神失落”的感叹,并对此表现出极度的忧虑。反过来,也常常会听到另一些论者对“‘五四’精神中断”的警告,并对公众意识中科学精神的阙失感到万分焦虑。看上去,这似乎是两种对立的思潮,人们也许会(而且确实有人)认为:这代表了对中国社会转型期中,建设精神文明和重构民族精神的完全不同的认识。显然,这个问题涉及教育改革的战略出发点,很有辨明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苏联已经解体了,它七十年的社会主义事业留在历史上却如此之沉重,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审视,都使人在对过去的回顾中,更警醒地面对现实,也更自觉地前瞻未来。因此,简单地把历史的这一页翻过去,无视它的存在,决非科学的态度。当我们为了推进现代化事业而做出“科教兴国”的诉求时,研究一下苏联当年的“科技兴国”战略和对策,应当说是大有裨益的。随着苏联的解体,我们放松了这项研究,这应当说是既缺乏历史眼光、又缺乏远见的作法。反观西方国家,却始终没有放弃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他们通过这一研究,对独联  相似文献   
5.
传统哲学的一个最雄心勃勃的幻想是,认为它能够代管实证科学去探索自然界的深层奥秘,而且当实证科学无能为力时,它将能填补所留下的空白。这就是罗蒂(R.Rorty)所说的“哲学是自然之镜”。20世纪前半叶科学哲学的一个历史性转向就是打破了这一幻想。诚如本书作者在“导言”中所说的,逻辑经验主义“对科学哲学进行了不恰当的定位”,因为科学哲学被限定为仅仅是对科学语句的意义进行阐释;但是应当补充的是,摆脱纠缠在哲学家头脑中的“自然之镜”这种幻梦,毕竟是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不过,这里的确也造成了一种偏颇,那就是“倒脏…  相似文献   
6.
7.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所谓“全面发展”,就知识结构来说,就是要实行“通才”教育;而文理兼通,则是这种“通才”教育最重要的一个内容。本文想就理科知识纳入文科教育(相应地也将纳入文科函授教育)的历史必然趋势谈点看法。当前,文科教育中出现文理渗透趋势,是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科学的因素,社会的因  相似文献   
8.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 0世纪 2 0年代末产生的斯大林模式曾被奉为社会主义的经典样板 ,这一模式实行思想垄断 ,根据“左”的方针处理科学技术与政治、与意识形态、与哲学的关系 ,使苏联的自然辩证法研究走入歧途 ,哲学被扭曲为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宗教信条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然科学哲学历史上的这场噩梦是从反机械论和反德波林派开始的。半个世纪过去 ,这两桩公案已经被淡忘 ,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 ,至今仍然有许多隐晦不明之处。由于我国曾经走过类似的道路 ,研究自然辩证法史上的这两桩经典案例 ,澄清历史迷雾 ,汲取历史教训 ,对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仍有重大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代后,不同文化领域的西方后现代思潮的论著已被大批译介过来,但后现代神学的作品却一直付诸闭如。戴维·雷·格里芬的这本《后现代世界中的上帝和宗教》的副标题正是《后现代神学论丛》,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于是接受了中央编译局出版社的邀请,动手翻译这本书。“后现代主义”时下已经成了一个时髦的术语,但我对这个“主义”却始终百思不得其解:真的有这样一个“主义”吗?如果有的话,那它的基本范畴和纲领是什么?它的体系又在哪里?后现代思潮的大师利奥塔德(Jean-FrancoisLyotard)的提法是“后现代状态”(Lconditionp…  相似文献   
10.
OECD关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分类是工具论的 ,而非哲学认识论的。从哲学认识论角度重新考察知识的分类 ,可从更深层次发现作为知识经济基础的知识 ,具有理性的、合理的、理想的三维基元结构 ,从而建立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知识分类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