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是高中语文教材的必选名篇,人们对该词主旨的理解也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传统。比如,  相似文献   
2.
"还都猖大愿"是遗存在新化县洋溪镇官渡桥的一种汉人大型傩仪,"跳鼓坛"是保存在新宁县八峒瑶乡的一种大型瑶族傩仪。两地相距数百里,隔着崇山峻岭,均地处幽寂偏僻,但两处的傩仪有许多相似之处。这种相似,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文化人类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东坡名篇《赤壁赋》中有一条鲜明而又复杂的情感变化线索。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参是这样梳理的:“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苏教版教参更加简洁,干脆概括为“欢歌—哀歌—欢歌”的变奏。纵观长期以来《赤壁赋》的课堂教学,我们似乎一直在不折不扣地贯彻这种情感把握模式,以至于深陷“言必归旷达”的苏词教学魔圈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4.
现在看来,人们把食指的<相信未来>编人中学语文课本,不能不说是一个冒险的举动.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编者将这首诗放置在必修一"吟诵青春"的板块里,跟<沁园春·长沙><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共同构成一组纵贯三个典型时代的青春歌吟.  相似文献   
5.
明人张岱描写七月半的西湖.劈头就抛出一句:“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大刀阔斧,一反常情,然而细细读去,却是字字合情入趣.令人神清气爽。心向往之。近来连续给不同班级的学生讲了几次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我也不由自主地萌生了类似的冲动:老王的故事实在一无可讲.只可讲讲杨绛的“愧怍”。而事实上,众多出色的《老王》执教者也已充分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消费文化甚嚣尘上的年代,诗歌如何抒情。已然成为诗人与诗评家们一个严峻的课题。同样,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诗歌中的情感,也时时让许多语文教师面临着“受得了”抑或“受不了”的窘境。  相似文献   
7.
抄书琐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意大利作家艾德蒙多·亚米契斯的文章《小抄写员》,讲一个叫叙利奥的孩子深夜替父抄写杂志签条以贴补家用的故事。如今回想起来,心里依然有点酸酸的。可不知怎的.小叙利奥伏案低首。就着幽幽的煤油灯,又欢喜又害怕地抄写签条的情景却久久地烙进了孩子们年幼的心田里.并逐渐引发了一股“抄书”风。  相似文献   
8.
美国后期浪漫主义诗人朗费罗的抒情短制总给人明白晓畅、温馨谐和的印象,<箭与歌>亦不例外.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赋予<箭与歌>以"文本研习"的教学呈现形式,着实给人无处着手之感.朗费罗曾坦言:"我之所以能使大家感兴趣,不是因为诗中有什么深刻或新奇的思想……而是因为我描写了一种淳朴的感情."的确,仅就诗歌的内容而言,<箭与歌>并不丰厚,也不复杂,甚至三言两语便可说清楚.如果我们为迁就教材的编写意图,硬性地对<箭与歌>进行微言大义式的内涵解读,势必会使诗歌教学陷入索隐主义与解剖主义的泥淖.  相似文献   
9.
为阐发教师对文言文本的"发泡"功夫,张伟忠老师在《语文学习》2011年第4期《还原文本丰富性 提高学生感受力》一文中以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为样文,做了一个较为深入的文本细读示范.该细读探幽入微,卓见迭呈,令人折服,不过张老师对苏文情感复杂性的把握似嫌不够,自觉抑或不自觉间陷入了"言必归旷达"的苏文解读魔圈.  相似文献   
10.
两只金鱼缸     
有两只金鱼缸。左边一只养了八条红金鱼,右边一只养了一条黑金鱼。红金鱼们望着黑金鱼发呆,心想:黑金鱼住的地方多么宽敞。黑金鱼望着红金鱼们也发呆,心想:红金鱼住的地方多么热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