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代艺术创作和美学理论研究十分繁荣和丰富,但与西方相比,体系不完备、理论不系统。中国现代美学体系的建构和系统理论阐述始于王国维,他创立了中国悲剧和崇高两个美学范畴,开启了悲剧和崇高理论研究的先河,为中国美学理论体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从先秦道家老子庄子的著作看,老庄没有从正面论巧,文中出现的巧也基本是被否定的。但透过其文字深层看,老庄有肯定的“巧”。他这种“巧”,是“大巧”,“大巧若拙”,拙不见巧,是不见其形的道之运行,但舍去了运行的形式,表现为自然之巧,隐迹之巧,体道之巧,因而此巧为“不巧之巧”。形而上的“道”下落到物质层面,就有人为的体道之巧。老庄对体道之人的创造之巧也给予了张扬,而对不符合自然之“道”彰显于外的人为背道之巧给予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3.
一、对目前教材与教法存在的模式与现状的反思近二十年,我国通行的《文学概论》教材的使用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自编教材和自选教材,二是全国统编教材。这些教材有的沿用上世纪60年代教材的体系和理论框架;有的虽有一定前瞻性,渗透革新意识,但基本模式相同:体系基本围绕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源流论、接受论五个部分展开的。除了少有的几本对以往教材有一定突破外,其他基本上在学科框架、知识体系上没有重大突破,理论研究并没有重大创新,只是上世纪80年代教材的简单延伸和继续。教材板块划分不够合理。一是阻滞了对新的文学思潮的迅速反映…  相似文献   
4.
本文意在探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命运悲剧的根源 ,认为他的命运悲剧根源在于其自身的努力与历史的不可抗拒性的冲突 ,自身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自身的矛盾冲突 ,从而确证了《三国演义》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艺术创造虽然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但它与主体的创作心理有密切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创作心理的功能起到了其他思维条件不可代替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先哲老子、庄子及艺术家陆机、刘勰、严羽、叶燮等及西方的苏恪拉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克罗齐、柏格森及后来的意识流学派弗洛依德、荣格等都注重文艺与创作心理的主体的关系研究.虽然他们的观点都存在偏颇,但为艺术研究开辟了广阔而深远的领域、为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直觉”范畴。人的生理特点和客观存在决定了人对事物的认识分为两种:科学的认识和艺术的认识。人类也一直在进行着这两方面的创造。人所共知.科学知识的获得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工具的,而艺术的  相似文献   
6.
老庄自然生态美思想鲜明而独特,它在更高意义上阐发的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其哲学基础是其以“道”为核心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老庄祟尚自然美,把自然的原生态看成宇宙的完美生命,批判了人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这个思想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对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文学表现了浓厚的悲悯意识,究其深层次原因,我们发现先哲庄子哲学在文学领域的深层次渗透。庄子哲学传达出强烈的反思,它主要表现在对人生宇宙的深刻反思,浸润着浓厚的悲剧美学意蕴,对生命价值的关注由哲学层面提升到美学层面加以考察,这无疑对当代艺术创作和现实的人生具有启迪。  相似文献   
8.
崇尚自然是老庄的美学观 ,他们的美学命题“雕琢复朴”也是他们的美学观的再现 ,我对雕琢复朴的理解有三点 ,它既包含顺其自然 ,不加以雕琢之意 ,又包含去掉人工雕琢之意 ,更重要的是包含着通过人的创造达到天工自然之意  相似文献   
9.
在化史上,刘勰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但从他的艺理论作中又明显地显示出道家的思想,却又与道家思想有着一家的差异性,因而他的美学思想是儒道美学思想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0.
艺术欣赏中的美感来自直觉,但直觉中的理解因素起着决定作用,这是艺术本质及欣赏的本质决定的,它有助于把握和挖掘作品的本质和意蕴,深刻体会抒情类作品主体的情思,把握独特的艺术形成及使直觉艺术升华并获得强烈的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