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古人云:“事之难易,不在大小,务在知时。”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按照学生的特点,选择最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才能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你在什么时候,也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我国开始出版汉译农业书籍,其特点包括:清政府和官员支持农书出版;农书主要来自日本;中方和外方翻译出版的目的不同,但殊途同归;翻译方式包括中外译者合作翻译和单独翻译;农书的翻译多为辑译或撰译;出版的书籍涉及农业各个方面,但以教科书居多。  相似文献   
3.
孙海琳 《考试周刊》2009,(35):34-34
“五不翻”通常被视为如今仅存的玄奘的翻译理论。曹仕邦先生在1978年发表于《书目季刊》十二卷四期的论文《中国佛教译经史余涪之四》中考证,奘师此说“保存于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一《十种通称》的‘婆伽婆’条中,周氏不过节引之而已”(曹仕邦,1990:187)。曹先生录其原文,并逐条加以解释。然而,发表或出版于其后的马祖毅(1999)、陈福康(2000)、王宏印(2002)的作品依然记载玄奘“五不翻”出自周敦义为法云《翻译名义集》所作的序文。“五不翻”到底是出自“《翻译名义集》卷一《十种通称》的‘婆伽婆’条中”,还是出自周敦义序文呢?我查阅了《大正新修大藏经》,找到了法云的《翻译名义集》,并将周敦义序文和法云正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先将周序和正文相关部分完整摘录如下:周敦义序文:  相似文献   
4.
要求学生把学习语文当作人生的乐趣,确实不是那么现实,因为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要作文。一提到作文,学生们就头痛,往往要憋上半天才能完成,兴趣无从谈起。叶圣陶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长期以来在作文训练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背诵作文,这样的训练辅导方式又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呢?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就必须冲破写作公式的禁锢,改革作文辅导的方法。一、作文教学也需要爱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知识,更需要感情、需要爱。…  相似文献   
5.
解析称呼中的语码转换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交际中,对同一对象使用的称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场合、交际者角色关系以及话题的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化,它也能改变话题、交际的气氛并调节人际关系,重建当前情景,从而实现说话者的社会心理动机.称呼语也属于语码的一种,它的转换也受到语码转换规律的支配,根据甘波兹对于语码转换的分类,称呼语的转换可以分为情景武称呼语转换和喻意式称呼语转换.  相似文献   
6.
孙海琳 《考试周刊》2009,(34):233-233
通常认为。玄奘翻译经文是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西游记》中还有唐太宗送别和欢迎玄奘的描写。玄奘真的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吗?当时玄奘上表要求西行,没有得到允许,后来玄奘私自西行,还受到通缉(慧立、彦惊,1983),由此可以得知玄奘西行是不受朝廷支持的,但是回来后是受到太宗欢迎的,那么他译经是否得到支持呢?史学界和佛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著述比较多,然而多集中在从政治角度看玄奘与太宗、高宗两位皇帝的关系.以及双方如何相互利用。本文对玄奘译经的外部环境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美"的产生     
一、前言 在西方文明的源头,美与善同义.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里对"美"下的定义为:"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后来古典主义认为"美在形式",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认为"美即完善",英国经验主义认为"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德国古典美学认为"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俄国现实主义认为"美是生活",各学派见解均不同.  相似文献   
8.
孙海琳 《考试周刊》2009,(30):25-26
本文通过分析汉语界对外来语的研究,指出外来语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已从单一的词汇形态转向词汇为主、句法结构为辅的复式形态。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异化归化之争可谓方兴未艾,但将其与外来语结构加以联系的却鲜见,针对此。本文结合接受美学理论,尝试对英语外来语的概念从新的角度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9.
教学评定是大学外语教师普遍运用的手段之一.在大学生外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表扬和批评尚存在一些潜在的危害,从归因理论的角度看,外语教师应注意在学生评定中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地传递评价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有益地归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