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契丹在民族形成和部落发展时期,长期被高句丽所侵役,既仰仗高句丽的力量庇护,又时刻警惕为高句丽所兼并,在高句丽民族中亦不乏契丹人的融入。在契丹与高句丽相处的三百余年间,双方既有合作,又有摩擦,他们之间的战合关系反映了彼时东北亚局势的变化,也见证了双方实力此消彼长的演变过程。最终在强大的唐朝军事压力下,契丹成为征讨高句丽政权的马前卒。  相似文献   
2.
关于渤海移民,尤其是亡国后遗民问题,学界基本关注的都是渤海人被迁入辽境、据地建国(定安国、兀惹)及流入王氏高丽和女真地区这三个流向的情况,而少有留意迁入日本列岛和中原地区者。通过史料分析渤海人经过二次移民及战争俘虏等形式移民两地者,藉此,对渤海移民的总体情况做一补阙。  相似文献   
3.
开元三年(715),高丽王莫离支高文简自突厥内附唐朝,成为最后一批入唐的高句丽人,因其身份显赫,受到唐廷的礼遇。关于高文简的身份以及被封辽西郡王等问题直接关系到所谓"小高句丽国"是否真实存在。在认真分析《新唐书》中关于"后稍自国"这则史料之后,以及高德武之后的历任安东都护情况,可以看出所谓的"小高句丽国"并不存在,以及明确了关于"高丽王莫离支"高文简的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4.
自小兽林王时期,佛教传入高句丽,从此佛教文化影响了高句丽社会的诸多因素。从历史遗迹中可以看到佛教因素在高句丽建筑上的重要应用和体现.以便于理解当时佛教在高句丽的传播情况.又有助于我们理解高句丽文化形成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5.
高句丽(BC37—AD668年)王系问题是高句丽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学界通常认为在高句丽705年的历史中,计有28代王,但对其王系世次、血亲关系等具体问题的认识却长期存在不同见解。中国《三国志》等正史俱有高句丽王的相关信息,但不够完整;朝鲜半岛第一部正史《三国史记》中有完整的高句丽王系,然而存在多处与中国正史记述相悖的问题。国内的高句丽研究起步较晚,且着重于族源、社会性质、文化属性、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以及对好太王碑等金石文献的相关研究,而对高句丽王系问题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尽管一些学者已经在相关领域中个别触及了关于高句丽王系的研究,但还都仅限于个案分析,以及在考证其他历史问题时对王系的旁涉,还未有系统研究高句丽整体王系问题的著作问世,零散且篇幅有限的关于王系研究的论文尚不足以全面解析高句丽王系世次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句丽第二十七代王荣留王高建武即位后曾极力弥合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前期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然而,因为唐毁其境内隋阵亡将士之京观,令荣留王惧怕中原王朝会再次讨伐转而兴建千里长城以拒王师,此举无疑使高句丽与中原王朝业已冰释的关系再生罅隙,断送了其在位前期的努力成果。荣留王后期,因其对唐政治态度的转变,为高句丽最终与唐发生战争埋下伏笔。反而是权臣盖苏文在荣留王期间坚持与唐修好的态度,重启了荣留王后期的对唐朝贡。君臣间政见的不合加剧了双方的矛盾,对政治权力的争夺失败导致了荣留王的被杀。  相似文献   
7.
高句丽第二十一代王文咨明王罗云在位期间,继承了其祖父长寿王北缓南战的对外策略,即对于中原王朝态度恭顺,且沿袭对北朝和南朝的两面朝贡,尤其是保持了与北魏的良好关系,为其在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解除了后顾之忧;其次,以武力威慑手段将与百济结盟的新罗拉回到其从属国行列,再次臣服于高句丽;最后,保持了对百济的军事压制,维系了高句丽的区域优势地位。经过文咨明王的一系列努力,巩固了高句丽在迁都朝鲜半岛后对内的政权统治和对外的战略优势。可以说,文咨明王是高句丽后期承前启后的一位统治者,亦是高句丽史上较有建树的一位君主。  相似文献   
8.
参比中外史料,对发生于上元年间的伎伐浦之战做以考证,在对该战的真实情况论证和客观评价的同时,考证了新旧《唐书》中关于薛仁贵“上元中,坐事徙象州”(“复坐事贬象州”)的原委情况。  相似文献   
9.
沙吒相如是百济亡国后入唐蕃将之一,由于史料的困乏,对其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是围绕其与黑齿常之共同入唐后却销声匿迹、其与沙吒忠义的关系等问题,学界虽有所论证,但证据却不够确凿,因而通过史料分析,加以论证,力图厘清围绕在沙吒相如身上的诸多谜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