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作者通过孙悟空从最初的野性十足、逍遥自在、天不怕地不怕到成为"斗战圣佛"的人生经历,给我们展示了孙悟空由"猴性"的丧失和"人性"的获得的心灵历程,这一生命历程的内涵不断启示我们思索人生,并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2.
预计到2010年,我国将有700万毕业生离开校园,踏上求职、就业之路.另据统计,人在一生中一般要转换4到5次工作.但是至今,绝大多数毕业生或者希望转换工作的已就业人员仍然认为求职、就业的第一步就是书写一份精美的个人简历,然后就是利用招聘网站、招聘会等多种渠道投递出去,最后等待反馈即可.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悲剧故事,阐释李、杜二人爱情悲剧的最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礼教的冷漠无情,以及金钱对人性的践踏。揭示这一悲剧的意义在于:醒人醒世,反映了在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下,虚伪的封建礼教制度、金钱和私欲对人性的践踏。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骈文在六朝成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在文学自身的自觉、审美意识的觉醒、文学及文学家地位空前提高和统治阶级的倡导的相互作用下开始成熟的;而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影响,骈文的审美也体现出语言对偶、辞藻华美、运用典故、讲求音韵声律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十二五纲要中,国家对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传承创新的目标,但是作为对中国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环节——大学中文系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要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和较多问题.这主要表现为:价值选择模糊;教程内容陈旧落后;培养目标不能与时俱进.为此,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研究,即旨在树立明确的核心价值;自主探索符合时代的教材;建设合理的机制予以保证,从而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能够肩负中华古典文化的传承创新、实现民族在文化领域全面复兴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6.
在以讽刺为基调的《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在小说的楔子中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理想人物———王冕。在楔子中,历史人物王冕被作者加以修饰、润色,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士",它体现了作者的"人文"理想。作为楔子,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形象又起到母体和标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特定的节日,如我国的春节、清明、端阳、七夕、重九等,都包蕴着民族生活中的历史演变、风土人情等.本文从我国古典诗词入手,揭示探讨了这些节日诗歌与历史、民族民风、愿望信仰、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等诸种文化因素的关系,从而说明古诗中的节日诗歌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意义和乐趣,同时也显示了古典诗词中的丰富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喜剧典型。作者在作品中的很多方面肯定他、欣赏他,但又对他性格中的许多消极方面进行了幽默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他的诸多性格之中的矛盾之处,使他更加有血有肉,更加人性化。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一生坎坷,由早年的活泼开朗到晚年的孤苦凄凉,她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一过程,在她的词中表现的非常清晰。本文从李清照的词入手,揭示其思想变化的过程,并通过她的思想发展过程管窥当时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0.
在以讽刺为基调的《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在小说的楔子中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理想人物———王冕。在楔子中,历史人物王冕被作者加以修饰、润色,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士",它体现了作者的"人文"理想。作为楔子,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形象又起到母体和标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