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及教育的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很多新要求。研究和探索这些新要求,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师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世纪90年代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教育事业开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这是我国从传统经济、社会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这一转型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全面、系统而深刻的变革。这一转型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教育战线上耕耘已经=三十年了,回想起这三十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走过的风风雨雨,不禁感慨万千."教师是一份奉献的职业","学生成长,教师有责",在这些年来.我一直遵循这样的话,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地耕耘着、收获着、快乐着."教师是一份特殊的职业","学生成长,教师有责".因为他的教育对象是人,所以,在这个职业上我又一直在探索着、奉献着、感悟着."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育才终不悔".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我就要把我的青春、我的人生、我的热情、我的全部精力部献给它,这样,我才会问心无愧.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可以使孩子有良好的文化教养,养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使其受益无穷。然而,农民工子女的家庭却因为流动性大,家长教育能力薄弱等原因成为其教育中的短板。在杭州艮山路小学看来,面对不同于主城区学校的生源及家庭教育背景,抱怨是最没用的,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自我敏感性作为一种心理现象 ,它的运作对人的发展与完善起着不可忽视的内在作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对象———学生来说 ,其自我敏感性也影响着他们对德育的理解、整合和接纳。由于自我敏感性的内隐、微妙 ,在影响学生德育效果的诸因素中提及甚少。一、自我敏感性和德育的个体功能自我敏感性是指个体对自己身心的知觉、注意和关心程度 ,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自我敏感性具有双重功能 ,对自身的知觉、关心、注意越强烈 ,越容易转化为封闭式的自我关注 ,妨碍对他人的敏感。在一定条件下 ,对自我的敏感还可以转化为对他人的敏感 ,这似乎与“移…  相似文献   
5.
学习理解并认真贯彻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对于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自觉规范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习与贯彻的过程,既是一个对新《规范》不断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递进的过程。笔者就学习新《规范》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凡人留言板     
△人活着,和人活着并且进步着,并不是同一个’o△但丁之所以呼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是因为大多数人,常常是在走别人的路。△承认弱点比遮掩弱点更有力量。△最美丽的花开在最陡峭的悬崖上。凡人留言板@孙玫$常州市北环中学  相似文献   
7.
岁月无情日,清清白向东。毫不经意中,日子滑走了好多好多……为师30载,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自己身边走过,奔赴工作岗位,心中总有许多的感触,有许多的话想说……一时又不知从哪里说起。  相似文献   
8.
我国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不仅创作出《窦娥冤》那样感天动地的悲剧,还创作了《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等一批妙趣横生的喜剧。直到今天,这些喜剧中的许多人物,还活跃在我们的舞台上。和西方的古典喜剧相比,关汉卿的喜剧有许多独特之处。最为突出的是,他的喜剧基本上以正面形象为中心人物,以赞美、歌颂正面人物为主,鞭挞丑类为辅。而西方古  相似文献   
9.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丰富的图书资料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在林立的书架上,蕴藏着的是整个人类的智慧、文明和创造.浩瀚的知识海洋是读书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无数祖先的汗水和智慧,不仅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对初中德育而言,如果学校和教师能有意识地将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工作,一定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文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课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挖掘德育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融入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