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发生于成哀衰败与光武中兴之际的王莽改制,对此间中国社会的进程与发展发生了“缓冲”的作用,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不仅在两汉之际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件大事。然而,正是这样一场社会变革,以轰轰烈烈开始却以悲惨失败而告终。何也?历代史家多有高论,或斥之为玩火者自焚,罪有应得;或颇有同情爱怜之慨,论之为历史的悲剧。本文无意于此,倒是想从王氏具体的改制措施和改制过程中去寻求改制失败的原因,并涉及一些与此有关的题外话。至于结论的正确与否,尚祈同好和方家指正。一任何一种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视角的整体。不同的主体意识、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审视角度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每一历史  相似文献   
2.
荀彧其人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交擅权柄,政治愈加腐败黑暗,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化,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特别是在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之下,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汉室倾颓,奸臣窃名,主上蒙臣”,继之而来的是豪强蜂起,竟相问鼎,“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在此所谓“朝士肝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少负壮志,以天下为已任的曹操起兵山东,征战讨伐数十年,终于统一北方,立足中原。在此过程中,一代政治家,曹操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可就业能力是个体以职业规划目标为统领,在一定经济环境下获得和保持一份有报酬的职业岗位.在岗位中不断进步;能抓住机遇成功实现岗位转换或者职业转型,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它具有现实性、潜在性、可持续性和目标性四个特征:主要包括完备的心理素质、优秀的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充分重视大学生可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对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进一步认识,能够使大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及早培养走向社会的各项能力,也能使高校以可就业能力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4.
古书之艰涩难懂,已无法引起今天读者的心灵共鸣。因为文言的障碍,古籍思想智慧的光芒,已黯然失色。快速的生活工作节奏,已让当今的人们失去了判读古籍的心境、氛围和学养。即使悉心向学,也终难拂去文言、文意之阴翳。因此,由学问渊博、思想深邃的专家学者深入浅出,写出既符合今人今意又不失古书真情的著作,引导帮助现实的读者去感悟理解古籍的真谛,借鉴古往,昭示后来,这既是专家学者的社会责任,也是专家学者的传统自觉。  相似文献   
5.
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王田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首次具有“均田”意义的土地制度改革,虽然是以失败告终的,但其意义不可低估。因而作为该制制定者、主持者的王莽的土地思想也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6.
自东汉以来近两千年间,王莽成了“篡窃”的代名词,篡窃的始祖也非王莽莫属。笔者欲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谨就王莽代汉立新的社会背景,自身因素及“篡窃”概念形成的原因作些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7.
币制改革作为王莽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货币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无论其结果怎样,都是无法否认的历史存在。这次改制尽管没有成功,但是悲剧如同喜剧一样,也是历史借以延伸自己的一种必然而不可排斥的形式。而就其认识意义而言,悲剧的贡献决不在喜剧之下。我们可以肯定:谴责王莽币制改革的失败与探讨其失败的原因,后者要比前者的意义重要得多,这既是草就拙文的目的,也是促成拙文的动因。而愚见当否,尚祈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由于王莽被认为是佞臣贼子,因此,连及他的一切言行也在史家的口诛笔伐之列。对他改制的重要内容之一“五均六管”,毁者多矣。今天如果我们能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分析的话,那么“五均六管”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较完备的城市工商管理条例。此说当否,敬请学界前辈和广大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有不少文章认为,王莽改制是违反历史发展规律的倒行逆施,是对历史的反动。而作为改制主要内容的“王田制”,自然也就成了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和对象。本人认为“王田制”是一种目的在于限田的原始均田制。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它不仅不是复古的政策和措施,而且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尝试,至少体现了一种敢于正视现实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0.
《李太白全集》中与元丹丘有关的诗达十几首之多,其中涉及“石门”这个地名者有三首,即《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有高凤遗迹仆离群远怀迹有棲遁之志因叙旧以赠之》、《邺中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幽居》、《寻高风石门山中元丹丘》。“石门”究竟在什么地方,自唐迄今千余年间一直没有搞清楚。今人郁贤皓先生在《李白与元丹丘交游考》中谓:“大约在天宝九载前后,元丹丘隐居在唐州湖阳县的石门山。”“则此石门山当在今河南省唐河县西南湖阳镇。”对此,本人不敢苟同,陈拙见于后,向郁先生求教,并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