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
岳麓传统,尤尚“博学多思”“知行互发”“实事求是”“明体达用”。今岳麓人承其志,组编历史教科书。参与中国历史新课改.可谓激扬文字、励精图新。岳麓书社与本刊合办“岳麓谈新”专栏。邀中学师生赐稿参与,以岳麓版历史教科书内容为主要依托,探讨课改的新理龛、新思想、新内容、新方去、新实践,一切皆求力行新课程之“新”。岳麓谈新。以文会友,交互协商。用心谈新。岳麓谈新,热忱期待您参与!  相似文献   
2.
《文子》承袭老庄追求个体生命超越的思想,以天人一体同构为思想基点,主张“守内而不失外”的人道修为,即因循天道自然,通过保有内心至和之气,精诚内敛,从而保持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的本性,以实现生命的永恒和精神的超越。《文子》对于人道的思考,旨在终极层面上追求“人”之为“人”的境界与品格。  相似文献   
3.
“上善若水”是老予言“道”的一个重要指喻。《文子》继承并发扬了这种“以水喻道”的间接言传方式,认为水性可以完美诠释“道”的神秘、自然、无为与不争诸内涵。其目的在于传达一个主旨,即在这种宽容不争背后自然、社会与人类之间的应有的和谐,并为此找到了哲学上的最高依据一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4.
阮元取得辉煌学术成就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嘉学派在考据学上的辉煌成就对阮元产生了重大影响;扬州文人辈出的地域文化使阮元在治学中能吸取百家之长;加之阮元正确的治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其自身对学问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得阮元在清代学术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记载的商代羌族,实已成为殷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是商重要的战争对手,也是商代祭祀牺牲的重要来源,他们还为商从事农业劳动及其它杂役。他们与商的关系时好时坏,他们为商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道"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它既是宇宙本根,又是价值本源;既属于精神,又具有物质属性。《文子》承袭《老子》之道论,明确指出"道"即"一",更为清晰地揭示了"道"和"一"作为空间的中心与时间的起点这一含义;同时《文子》援"气"入"道",有效解释了"道"生万物的疑问,对《淮南子》最终解决矛盾的"道始于一"的思路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文子》之道论在道家思想发展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7.
阮元的校勘学和编纂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阮元在文献学上的成就,其中包括阮元主持校刻《十三经注疏》和编纂《经籍纂诂》、《畴人传》等内容,阮元在校勘古籍与编纂学上均有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以象形文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汉字对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它使中国人习惯于具象思维而不擅于抽象逻辑推理,它使几千年来的中国思想世界形成了注重对现象世界的考量而拙于科学精神的追求,中国文化因此体现出一种鲜明的实用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9.
从卜辞看商代的人祭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祭祀在中国古代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左传·成公十三年》云 :“国之大事 ,唯祀与戎” ,殷商正是此种说法的代表之一。商代祭祀至为频繁 ,可以说是无日不祭。从甲骨卜辞来看 ,商代祭祀的对象主要包括神衤氏(天帝、日神、云神、四方神、山神、河神、社神等 )和祖先神灵 (先公、先王及先妣 )两个方面 ,其中又以祭祀祖先的内容为多。祭祀神灵需要供奉祭品。卜辞中最常见的祭品就是牛、羊、豕等动物牺牲及用人作祭品的“人牲” ,此外还有玉帛、粮食、酒等等。以人作祭品祭献神灵 ,古书称“用人” ,后世称为“人祭”。人祭应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  相似文献   
10.
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会用谷物来酿酒。考古学家在渐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的第二文化层中发现了陶、陶和陶杯等酒具可以证明这一点。到了商代,由于农业的发展,酿酒业已颇为发达。商人创造了灿烂的酒文化。一、商代的酒酒,见于甲骨文,作等形。(1)商人酿酒的主要原料是谷类作物黍和稷。黍,即大黄米。在商代各种农作物里,统治者对黍最为重视。从卜辞看,商王曾在亲自参加种黍收黍,并以所获之物祭祖祖先。卜辞中“受黍年”的记载有上百条,“受黍年”也就是祈求索有好的收成的意思。总的看来,商代统治阶级所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