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通过深入挖掘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率决定因素的论述,构建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函数和使用价值生产函数,再对马克思劳动生产率函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在假定工作日不变、两大部类平衡等条件下,对所有生产部门的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而言,只有在极其苛刻的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才会导致其衰退,而在一般情况下,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必定是经济增长。这就从理论上证明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延型到内涵型的转变必然导致经济增长,因此,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三农”问题由来已久,近些年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研究了我国以往农业生产组织条件演变对农业经济的重要影响,同时论证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推进农业经济变革的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条件,它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解决“三农”问题,开辟了一条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论述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问题,在论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平衡条件时,假定产品按照它们的价值交换,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不发生价值革命,不变资本全部转移到年产品中,联系到《资本论》第三卷第二篇中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相关论述,这些假定中的个别假定必须放开,在此前提下再探讨社会总资本的平衡问题,从前后联系的观点来看,马克思实际上论述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约束条件问题。其中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这一约束为"硬约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中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这一约束为"软约束"。纵观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约束条件,第一约束条件即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性质和内在规律;第二约束条件即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中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是在第一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展开的,它在正常情况下得不到满足,而只有在极端假设情况下才有可能得到满足,这也就等于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不平衡是必然的,而平衡则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决定因素,而且是政治经济学的首要研究对象。不仅如此,马克思还阐明了生产方式二重性理论,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生产方式二重性理论体系。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生产方式二重性理论体系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马克思生产方式范畴的含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上分歧较大,形成了十种不同的观点。重新深入研究这一基本问题,提出马克思的生产方式范畴是一个二重含义的范畴:一方面是指物质生产方式,即劳动的技术条件、劳动过程的社会条件和资源配置方式;另一方面是指社会生产方式,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应用生产方式二重性的一般原理对传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未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作出了经典分析。然而,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发展进行分析,主要应用特征描述法。尽管通过这些分析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对于认识中国经济变革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从根本上说,这些分析方法都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即没有从终极上对中国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发展进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发生了变改:一是单一公有制结构向多种所有制转变,二是行政化公有制向分权型公有制转变。在物质生产方面的变革体现在落后生产技术和科层生产组织向多层生产技术和多样生产组织转变,行政命令调节向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转变。社会生产方式的主要矛盾是现阶段的社会生产方式同物质生产方式的矛盾和现阶段社会生产方式同市场化资源配置方式发生的矛盾。这一内在矛盾,必然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变革发展,并逐步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决定因素,而且是政治经济学的首要研究对象。由于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的重要地位,我国学术界主要在生产方式范畴含义,生产方式理论体系,以及基于生产方式理论体系的应用研究三个方面对其展开了长期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但研究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偏窄,学术观点分歧较大,应用研究匮乏等三个方面。基于此,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研究的未来走向应该是统一认识和深化研究,也就是统一认识,把马克思的生产方式问题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研究;以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体系为分析框架,借鉴已有成果,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