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综合类   15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些年,张爱玲及其作品开始逐渐重新被人们认识,她的旧作已多次再版。张爱玲曾说:“等我的书出版了,我要走到每一个报摊上去看看,我要我最喜欢的蓝绿色的封面给报摊上开一扇夜蓝的小窗户,人们可以在窗口看月亮、看热闹。”张爱玲多才多艺,她自己设计或认可的封面,实际上是对作品的象征隐喻,是开启作品隐秘的钥匙。《传奇》经张爱玲之手有三个版本,封面设计一次比一次精美,一次比一次意境深远。初版《传奇》(上海杂志社,1944年8月15日),封面设计简单粗糙,没有图饰,两个隶体大字“传奇”占了四分之一的空间,异常醒目,左下角是四个小的隶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近20年来云南文学批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不急于建立云南文学批评流派,不单一张扬某一种理论批评大旗,正视云南文学多元化的现实,云南批评家应从多种批评理论出发,建立自己的批评个性,从阅读作品的基础做起,通过总结云南文学现象来发挥对云南文学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花袭人,自《红楼梦》问世以来,或褒或贬,众说纷纭,时至今日仍有争议.脂砚斋评其“贤而多智术”,“可爱可敬可服”.姚燮则认为:“宝玉之婢,阴险莫如袭人”,“花袭人者,花贱人也.”一九五四年,王昆仑同志整理发表了《花袭人论》,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得出花袭人是一个忠实的封建奴才的结论,对袭人形象采取了基本否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爱情意识是历史的产物,它的起源、发展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和婚姻制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群婚制时,属“单纯的性欲” 阶段,没有爱情;对偶婚时产生了爱情的低级形式“古代的爱”;一夫一妻制基础上产生了爱情的高级形式“现代的爱”。私有制导致了现代爱的产生,又不让它成为婚姻的基础。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在全人类彻底实现以现代爱为基础的婚姻。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段对婚姻道德有自己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5.
云南最鲜明的特征是它的“立体性”.“五四”期间,产生了“城市与现代”的文学,“边地与民族”文学处于自在状态,形成云南文学两个传统的立体景观.三十年代经艾芜之手,将“现代”意识注入了“边地与民族”文学,两个传统进行了一次综合.四十年代一批中原文化精英流落云南,将“城市与现代”的文学推向了一个辉煌境界.五十年代“城市与现代”衰落,“边地与民族”经冯牧等文艺家用延安革命文艺思想改造,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八十年代起,中断了三十多年的“城市与现代”被新崛起的云南第三代作家重新延续.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专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它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整体素质,培养严谨求实的作风,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在某个方面有所拓展,同时,毕业论文的写作能充分地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文章还具体论述了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管理措施,就辅导讲座、选题,阅读笔记、提纲、初稿和定稿作出要求。最后阐述了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收获。  相似文献   
7.
《茉莉香片》是张爱玲1943年的作品,是她成为职业作家的第三篇小说,也是她那个创作高峰期的优秀作品之一。近年来大陆研究张爱玲的文章中,这部作品常常被略略几笔带过,缺乏对它深入细致的微观分析。海外学者夏志清先生在他的论著中对这篇小说给予了很显著的位置。他认为“题材是年轻人寻找自己真正的父亲”“里面的人物可能影射作者柔弱的弟弟。”另一海外学人张钧莉女士在作了一番对比引述之后,更加肯定地认为:“确确实实是这个柔弱弟弟的翻版。”  相似文献   
8.
清除侵蚀党的肌体的病菌,使我们的党永远保持旺盛健康的生命力,永远保持坚强的战斗力,是我们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张爱玲小说世界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类分析.认为她的小说世界以旧式家庭遗老遗少,半新半旧,失落于发展了的时代的人物为主,又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生活在传统与记忆中的遗老,充满了末世的惶恐与放浪的遗少,食尽鸟投林的世家青年一代,以沪、港洋场社会为背景的都市男女,都市和农村的下层劳动者.文章的上篇分析了没落世家的遗老、遗少和年轻一代,下篇将要分析都市男女和下层劳动者.  相似文献   
10.
云南近半个世纪的文学大体经历了3代作家既是历时性而又共时态的变化.五、六十年代即已在文坛上卓有建树的那一批作家是建国后云南的第一代作家,他们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意识为特征,为新中国的云南文学谱写了优秀的篇章.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成名的一批作家是第二代作家,他们的创作心理出现了非常矛盾的状态,民族特色地域意识没有成为作品的意识结构.八十年代中期后,新崛起了第三代作家,有意识地背叛民族特色地域意识,强调主体情感,产生了广泛影响.“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理论阐释上存在缺憾,是否具有“世界的”意义,关键不在于是否“民族的”,而在于是否具有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至多只是一种可能,不是走向世界文学的唯一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