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篇
教育   5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崇明县的研究团队以促进农村初中生"一般素养"与"从事家乡建设素养"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了"三园教学"实践体系,进而开发了"三园课程"系列,整合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了师资实训的新经验,既达到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又充分体现农村教育特点.  相似文献   
2.
学生:涌动着的特殊生命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为使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不仅具有大都市国际化的气息、架构于信息技术平台上的现代化气息,更具有扎根于上海社会、文化与历史的乡土气息,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与崇明县教育局于2011年6月联合组建了“上海市中小学乡土课程研究基地”,对中小学乡土课程进行了专题系统研究。两年多来,中小学乡土课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些可贵的经验。本刊从本期开始连载由该基地研究人员提供的专题论文与相关案例,以帮助中小学校长与教师更好地理解上海的本±文化与实践乡土课程,使我们的课改工作更接地气,更具有学术气息与实践品质。本期刊登的内容是由上海市崇明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宋林飞撰写的《对乡土课程几个核心概念的探讨》一文,就乡土、乡土课程资源和乡土课程等几个核心概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
乡土课程对传承乡土文化基因,强健民族之魂有独特功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外来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冲突。此时,乡土课程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也是捍卫民族文化尊严的一种武器。本期,我们从乡土课程的育人价值与社会文化功能两个维度出发,就促进乡土化学习、培育乡土情怀、传创乡土文化三个特点进一步深入探讨乡土课程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实现教研员角色的自我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我以县级研究人员的角色参与了由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的改革实践。七年的实践,不仅使我构建起了“教育生命性”这一重要的教育新理念,而且随着对其内涵理解的不断深化,我的教研员角色也得到了持续的、深层的自我更新。一、感悟教育对象的生命性,实现对教研服务对象的再认识我对“教育生命性”的理解,是从解读叶老师关于教育对象生命性的论述开始的。“把学生确实当做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认知体;把学校生活看做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构成,而不只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构成”。“从教育对象观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确认生命的…  相似文献   
6.
目前,各级教育组织对教育科研可谓是重视有加,在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评审、在年终考核、各种奖励中,都把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情况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因此,许多教师也渴望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能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是,事实上真正参与科研、其课题研究成果真正具有教育效益的并不多。这是发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7.
一、校长听评课的应有站位1.价值取向:着眼于学校的发展校长听评课的着眼点应该是学校的发展,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这是校长听评课区别于教研员、学科教师听评课的地方。着眼于学校发展的听评课,对课堂问题的归因也要作出调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学教学与农副业生产之间的矛盾愈来愈突出,主要表现为:①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种养生产结构的多变性;②校园空地缩小与校外个人经营用地增加;③教育的迟效性、学科教学的局限性与产业结构多变性,需要通才的紧迫性.为此,从1991年起,我组开展了以“三化”建设为中心的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学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研究工作.所谓“三化”是指  相似文献   
9.
绿华生态镇     
绿华镇是1971年冬从长江滩涂上围垦造田、白手起家新建起来的,崇明最年轻的乡镇。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0.8%,河网纵横密布,水系发达,水质优良,并建有世界河口水文化展示馆。东南部拥有崇明岛上最大的天然湖明珠湖,沿江中部拥有崇西湿地生态修复实验基地,是进行自然湿地生态和水文教育的主要活动基地。  相似文献   
10.
关于“教师教育创新”的讨论,至少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今天当我们面对林林总总的教师教育观时,究竟应倡导怎样的教师教育观,使之成为主流观念,从而切实导引教师教育实践行为的改进;二是在今天,我们按照这一主流观,对教师教育实践行为需作怎样的有效改进,从而为教师成长提供更加有力的专业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