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有些学者认为以李林甫为相是唐治乱转化的分水岭。从开元、天宝间唐王朝政治经济环境、边境形势来看,开元天宝间唐王朝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李林甫上台并专断朝政;边境形势及战争特殊性又使唐最高统治集团作出了用胡帅镇边的抉择;而河北地区的特殊性和东北、西北边疆防卫的互动形势又导致了重用安禄山,称雄东北的结果。所有这些都是当时客观形势的产物.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并不是一两个人的意志就可以转移的。因此.以相李林甫作为唐治乱之分的界标是有欠公允的。  相似文献   
2.
王定保在《唐摭言·乡贡》语义模糊的"古之乡贡"中,无意间保存了唐代四门俊士的兴衰时间、选拔对象和方式、参选规模等重要信息。以此信息为基础,参详其他资料,可知唐代四门俊士兴盛于开元以前,废止于天宝十二年(753)。四门俊士的兴衰史,以南朝迄唐宋门阀士族社会趋于消解、平民社会日益养成为时代背景,伴生于唐宋官学的等级性由森严而松动至于消解的过程,并构成这一过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张九龄的仕宦生涯和为官风格都深深烙上了他那个时代的岭南地域所禀赋于他的喜好、个性的印记。而他之所以罢相并坟归故里亦与他所处的时代和地域所赋予他的个人禀性不无关系。张九龄的个人经历反映了唐代江南特别是岭南士人在唐中央任官处境的艰难,折射出唐初岭南社会有所发展,但程度有限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隋唐史>是岑仲勉在隋唐史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书中对陈寅恪隋唐史研究的观点多有批评,主要集中在关陇集团、隋唐制度渊源和牛李党争等问题上.二者观点相异的原因,在于岑氏<隋唐史>和陈氏"二稿"在编撰目的及体例上不同;二者立说的视野、侧重点亦相异.陈、岑二氏在隋唐史研究领域的各自建树乃至局限,恰恰构成后来研究者的起点.  相似文献   
5.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提升传统历史学科的课堂效能,是历史学课程教育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历史学教师必须具备TPACK架构下的自我整合能力。历史学教师应从三个途径整合TPACK能力:持续关注并及时更新技术知识;熟练使用SAMR模式,提高TK、PK、CK知识的层次;提高综合运用TPACK理论指导教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酃酒作为中国古代黄酒之翘楚,其尊崇的历史地位早在两汉即以确立;魏晋时期,酃酒尊享太庙祭祖用酒的崇高地位,成为名闻遐迩的朝廷贡酒和贵族宴饮之必备;南北朝时期,酃酒的酿造工艺被总结为一种行业规范广泛推广,使其尊崇的地位因生产地域的扩大开始受到威胁;唐宋以后,衡阳地区的酃酒式微,但酃酒仍然深植于文人雅士心中,成为他们集体无意识记忆中的名酒的代称。  相似文献   
7.
村坊学校主要为村坊下层民众包括商户家的学童提供基础性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一般较差,教师队伍严重不足且素质普遍较低,教学水平不高,教育资源极度贫乏。在读书入仕形式机会平等的科举时代,村坊学校教育资源的先天不足,导致庶民士子输在了起跑线上,成为影响唐代社会阶层垂直流动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私授是开天至长庆年间伴生于古文运动的一种精英教育,拥有较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成效显著,是当时士子尤其庶民士子科举晋身的重要途径.然而,庶民阶层社会资源的严重不足,影响了自身利用私授诸种优质教育、社会资源的水平,虽然受业者以庶民士子居多,藉此科举晋身者却是广义士族子弟略占优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