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嵇康和阮籍为精神领袖的竹林玄学不再将焦点限定在道德哲学领域,而是通过辨析自然与名教之间的关系来重估、建构价值观念。通过对人的本然生存结构和本真生命的分析,嵇康和阮籍提出名教本身就是虚无主义的根源。作为重估价值观念的成果,“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实质是描述出一幅全新的善的生活图景,其中蕴含着崇尚精神独立自主、交往的真诚性、自律的生活态度等多重向度。  相似文献   
2.
作为刘劭的后期著述,《人物志》标志着魏初政治理论开始发生转变。虽然《人物志》的政治理论是由才性论思想家的质疑所促成,但刘劭在回应后者的过程中开启了新的理论视阈。在探讨圣人的德性与选官标准的过程中,《人物志》一方面揭示了德性的实质与类型,另一方面也从功能、所产生的效果以及天性等多重向度上为德性原则提供有效性论证。尽管《人物志》的德性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定在政治领域,然而,它关注圣人、综合儒道的主张却成为随后玄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德性伦理学作为古代哲学家探讨道德问题的经典模式,在现代道德义务规范理论的冲击下曾经一度被边缘化。德性伦理学在当代的复兴主要是通过回归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传统来实现的,同时也是一些哲学家批判现代性价值观念的思想资源。然而,为了使自己同一般意义上的德性理论区别开来、回应道德义务规范理论的质疑,德性伦理学就必须依据好的人类生活或幸福、德性的基本原则以及人性论等要素来澄清自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的君子人格蕴含着多重向度的价值内涵:以“道”或“仁”为己任使得君子有别于其他社会角色;与“知”或“智”相伴能够确保君子把握人类生活的目的以及在各种情境中进行合理的抉择;凭借“勇”,君子可以在道德理想与现实之间作出正确判断、捍卫人伦秩序和人自身的尊严。事实上,先秦儒家的君子人格正是以“仁”、“知”、“勇”三者的融会贯通作为道德理想,并由此建构起了批判现实的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5.
在《庄子注》中,郭象试图依据个体性原则构建起为整个社会所赞同的价值与规范体系(即道德哲学)。然而,凭借个体性原则来探究道德又使其显示出伦理利己主义的倾向:以足性逍遥或满足个体的天性作为评判道德价值的标尺,其结果可能导致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利益采取行动、进行判断;无为原则所主张的放任个体天性的立场也无法形成普遍有效的行为规范;“独化于玄冥”则从形而上的层面为个体性存在提供了终极依据。正如所有伦理利己主义理论那样,郭象的道德哲学也蕴含着取消道德生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书法与哲学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皆体现着智慧的光芒。但是 ,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哲学是用理性思维来把握宇宙、人生的本质及其意义 ,而书法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是用直观的形式展示这个本质及其含义。并且 ,哲学与书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影响、地位和价值也有所不同。哲学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表现形式 ,其在时空中的分布是十分广泛的。然而 ,书法却是中国传统艺术所独有的形态。它的产生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休戚相关。因此 ,本文所讨论的是限定在中国传统文化范围之内的比较研究。书法与中国哲学从不同的侧面、角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