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各国文化   1篇
  2023年   1篇
  2007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名片在日本     
据我个人所知,在世界各国中,相互交换名片最频繁的可能要数日本了。在日本,如果你打算出差,就得事先准备足够的名片。百八十张是最起码的数目。赴约时口袋里至少也应有一打名片,否则是很难象的。名片在日本使用得极为广泛。即便是俩人都肯定今后绝不再相逢,也要相互交换名片。在被介绍时不出示名片被视为是一种轻蔑的表现,因为这实际上是说对方在你的眼中显得无足轻重,而不值得你出示名片。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场面,明智的作法是,在你离开了家门或旅馆前,检查一下你是否随身携带了名片。在其他国家里,只有白领工人和商人才使用名片。而在日本,除了家庭主妇外,人人(甚至包括一些家庭主妇)都有自己的名片。这样说并  相似文献   
2.
“秋冬行刑”最早起源于周代,到汉代正式制度化,魏晋至隋唐时期,增设“禁杀日”,最后在明清时期,衍生出“朝审”“秋审”等会审制度。它因“天道天罚”而萌芽,借“农耕文化”而发展,遇“游牧文化”而中断,至现代法治而寿终正寝。其历史轨迹:由周而兴,于秦而亡;顺汉而复兴,至元而中断;接于明,终于清。在秦朝、元朝发生中断,而后迅速被接续起来,历史进程表现得迂回曲折,这说明尽管中国古代法制发展随“游牧民族”入侵而偶有断裂,但都会围绕着“农业社会”这一本质经济形式而做“回归”。“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博弈,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封闭式发展的内在历史动力。  相似文献   
3.
法理学中对法律行为效力的研究是很薄弱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我们法理学界对法律行为效力问题的漠视?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民法帝国主义的影响与我国法理学界的封闭性、研究的滞后性。在现有的法理学视野范围内为法律行为的效力研究找到可以依靠的理论基础——法律的效力。通过构造连接法律行为效力与法律的效力之间的桥梁,以期能对法律行为制度的构建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