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孰与”是古代汉语中一个比较特殊的词语,本文试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看法。为叙述方便,同时按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本文对“孰与”的论述,试从两方面来谈:首先,我们必须弄清“孰与”在古代汉语中究竟表示什么意思,乃或它有几个意思,这也是古人“训诂”之目的所在;同时我们还要弄清它在句子中的作用、用法。其次,我们再深入一层,从语法结构来进行分析、探讨,以找出它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方位词,即表示方向和位置的名词,又称方位名词.在现代汉语中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它一般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附在别的词或词组后合成表示处所、时间的名词或方位结构.而古代汉语中的方位词在基本意义上尽管与现代汉语的方位词大体相同,但在用法上却有较大的差异.目前,有关古代汉语方位词用法的论著甚少,为便于掌握其用法特点,本文试通过一些例句的分析,以探索其一般规律.由于笔者才疏学浅,管窥蠡测,不免谬误,务求指正.  相似文献   
3.
拙作《名词作状语刍议》曾发表于《湖州师专学报》八六年第三期社科版上,对古代汉语中名词作状语这一语法现象谈了自己的粗浅看法,为进一步阐述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语法中的普遍性及它的功能作用,特补写本篇,以作续议。 在《名词作状语刍议》一文中曾指出,名词作状语是古代汉语语法中的普遍现象,是名词常规的语法功能。它在古代文籍中大量出现,例子比比皆是,同时在不同的句式、场合和不同的语意环境下,它起着各种各样的作用。下面试分四种情况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4.
湖州,向为浙北重镇.这里西邻天目,山峦起伏绵亘;北傍太湖,河湖港汉纵横;土地肥沃,物产殷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称.湖州,又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早在秦代,这里就设置乌程县,相传有善酿酒的乌、程二姓居此,故名.三国东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在这里置吴兴郡.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因地滨太湖,得湖州名.自古来,湖州也是名人、学士荟萃之地,不少文人作家诞生于此,其中也不乏名闻海内、给后世深远影响者.本文试将湖州历代较有名的作家作一汇编,并录小传于后,以飨读者.文中所举人物仅笔者根据手头现有资料进行整理、摘编而成,既不能尽全,又不能尽美,且免不了谬误之处,望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5.
名词是表示人或者事物名称(或表示时间、方位)的词。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只能充当主语、宾语、定语。除表示处所,方位或时间的名词可以直接用作状语外,一般名词不能充当动词的修饰成分;要不,名词也只有跟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之后才能作状语。但在古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却经常直接限制或修饰动词,充当状语。如:  相似文献   
6.
湖州籍著名词人张先是北宋词坛上一大家.他留下了许多千百年来为人们广泛传诵的名篇、名句.张先对慢词形式的采用和词风转变的尝试上,曾化了不少精力,其功绩是不容抹煞的.以往由于人们把张先笼统地划归在婉约派(有的称之为“艳冶派”)词人中,对其在北宋词坛上的作用和影响评价偏低,对张先词的艺术成就也未能给予应有的正确的评价,为此笔者认为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明朝末年湖州籍作家凌濛初所编纂的拟话本小说专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与当时冯梦龙编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个话本集齐名,世称“三言”、“二拍”.“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最高成就,不仅在当时甚至对后来的文学都有一定的影响.它们的出现,使话本和拟话本到了更有意识的编撰和大量流通阶段.凌濛初的“二拍”无论从思想性看,还是从艺术性看都比“三言”逊色,书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封建糟粕.但由于它反映了明末广泛的社会生活画面,尤其是写了明中叶开始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新兴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等种种情况,里面不乏民主性精华;且又是典型的文人模拟话本形式的书面文学,为此它仍不失为有影响和代表之作,颇受  相似文献   
8.
古代汉语中,当动词(或活用作动词的其它词)和名词(或代词、词组)紧密搭配组成动宾式时,从结构形式上看,两者似乎构成了动宾关系,但从意念上看,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关系.严格说来,一个动宾式词组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动词直接支配后面的宾语,宾语直接受前面的动词支配时,它们才是真正的动宾关系.而在古代汉语中,动宾式词组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就是说从意念上看不是真正的动宾关系,而是别的其它的关系.为示区别,有人把这种情况称之为特殊的动宾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汉语语法教学中,词类活用已列为重要内容,且成为诸家之共识,其科学性、正确性、可受性似无置疑之必要.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各种古汉语教材在词类活用问题上尚有不少令人困惑之处,对此还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探讨、研究.本文不揣浅陋,质疑如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