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与广告     
鲁迅与广告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鲁迅全集》中有几十篇文章与广告有直接的关系。他对广告的营销作用有着清醒的认识,写作上主要运用了形象、直陈、告白等技法,表现出较高的创意思维和设计水准。同时还对一些广告进行过点评,净化了当时的广告市场,对旧中国广告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经过60年的历史检验,人们尽管承认了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产生的影响和应有的地位;但许多人似乎并未注意到在鲁迅80万字的杂文创作中包溶着极强的逻辑色彩和贯穿着丰富的辩证法。而我们学习研究鲁迅的杂文,就要从根本上来把握住它理论思维的精炼以及反映在文章中的那种既形象性强又哲学味浓的艺术特色。从中得到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陈毅同志生前除了用他杰出的军事战略才能带领人民军队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出生入死、奋勇战斗外,他还有着较高的文学才华和文学修养;在他革命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文学作品;在早年的北京求学期间,陈毅与《晨报》副刊有着一段不太为人所知的文学源缘,十几篇文学作品就发在了这份副刊上,并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本文主要就这一内容做一番评述。  相似文献   
4.
广告自身既有商业类、社会类或公益类信息传播意旨,同时更应该是有着鲜明审美属性的艺术品。广告人在策划、创意、制作广告作品时,理应将该作品的审美基点考虑进去,方才会因其自身的"美"而深深地吸引住广大受众的眼球,促使消费者因为对该作品的"美"而爱屋及乌地喜欢上该广告产品,取得超凡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   
5.
鲁迅思想、鲁迅精神,当然包括鲁迅作品,早已越出了地域界限、民族界限,传到四面八方、深入到各族人民心里;鲁迅已成为世界人民的鲁迅.因此本文将从"鲁迅与蒙古族当代文学"这一角度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6.
几十年来,鲁迅研究者们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到了国民劣根性及阿Q精神胜利法的研究上,较少谈鲁迅对国民灵魂的示众。而鲁迅弃医从文的动因之一,就是要把对国民灵魂的剖析、暴露和示众,作为唤醒国民灵魂的一个武器,作为他文学创作的一个主题。在《示众》这篇小说里,鲁迅正是通过对看客与犯人间的相互示众,揭示出麻木、冷漠的国民灵魂的缭绕存在。  相似文献   
7.
《晨报》副刊作为舆论空间之一在现代文学刚刚发生的那个年代里发挥出了重要的文学传播作用力,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等现代文学名家的许多重要作品和其文学理论文章先后发表在了这份副刊上;使得这份报刊给当时的读者留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传媒影响力,同时亦充分显示出进步报刊所独具的文学启蒙力量。因而《晨报》副刊就和当时的其他进步文学期刊一样,在“五四”大潮的影响下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向前发展做出了巨大的、推波助澜的贡献,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刚一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发生,便留下了一个坚实的脚印。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担任《晨报》副刊总编时,利用《晨报》副刊这一主阵地,大力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增设《晨报》副刊栏目、改革《晨报》副刊办刊方针,刊发各类新文学作品、大力扶持文学新人,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并进行了不菲的文学创作,因此而与鲁迅、毛泽东、陈毅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相似文献   
9.
崔银河 《文化学刊》2013,(3):145-149
近代东北社会的各类报纸无疑是在东北地区从事商业活动与生产经营者刊登广告的首选媒体。近代社会东北地区的各类报纸同关内报纸一样,在获取经济收入的同时,亦肩负着将广告信息从广告主传递给受众的任务。和内地一样,东北地区的报纸广告是当时社会经济得以运行的润滑剂、助推力、晴雨表。东北地区近代报纸广告虽然是目前广告学术界的研究薄弱点,但却有着很强的广告史学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许多年来,国内外学术界根据施蜇存和穆时英、刘呐欧等人的交往,或他的小说中有一些与新感觉派相似的东西,就把他划归为新感觉派。实际上我们纵观施蜇存当年的小说创作,却能明显感觉到他与新感觉派之间的差异:通过分析施蜇存小说和新感觉派作家创作的不同之点,借此证明两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