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0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诗林掇英     
一引渡电影手法中有"推镜头":先是一个阔大的背景,随着镜头的推移,画面渐渐缩小,最后集中于某一点上,打出一个特写.文也有引渡法,写景叙事,由大及小,由远而近.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司马迁写《史记》借用过这一手法.《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十)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柳宗元的山水小品也多取此法.如《袁家渴记》:"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  相似文献   
2.
毛主席词《贺新郎》“照横塘半天残月”一句的“横塘”,报刊上发表的学习文章多释为清水塘。如《红旗》杂志第十期吴庚舜同志的文章:“‘横塘’即清水塘”。对此,笔者颇有疑义。袭名已久的清水塘怎么又叫了“横塘”呢?“横塘”一词,究竟什么含义,抑另有出处呢?为弄清这个问题,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毛主席词句,我这里谈一点看法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散文名作《荷塘月色》有这样一段叙述:“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其中“杨柳”二字,读者常常以为是杨树和柳树的合称。这种看法值得商榷。笔者认为:这里所谓“杨柳”,并非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乃是单指柳树。这有什么根据吗?有的。翻阅古箱诗词,颇多有“杨柳”并称而实义单在柳字的用  相似文献   
4.
学诗偶得     
一、“禅偈的机锋,儿歌的天籁”宋苏轼有《琴诗》一首:“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数百年来,许多文人学士以“非诗”相薄,责怪道:“千古诗集,有此体否?”《苏轼诗选》的编者陈迩冬却认为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好诗,说它“有禅偈的机锋,似儿歌的天籁”。这个评语可谓独具慧眼,精当至极。遗憾的是,陈迩冬只  相似文献   
5.
[原诗] 行舟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扬子,天睛共上望乡楼。[编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