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98高龄文坛老人郑逸梅先生噩耗传来,不胜悲痛。《常州日报》虽系中等城市报纸,但文人文事不少,郑老对之亦甚熟悉,承不弃,郑老曾为我报多次提供精当短文。郑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平日,无论我们去沪相约,或是发函求索,均慨然应允,按期交卷。这里,自然想起1987年与郑老相见情景。是年12月12日是《常州日报·周末版》百期,拟约请数次为之撰稿的郑老写篇评述短文。那年11月24日上午近11时,我至长寿路某弄某宅,登楼至一转角处即见郑逸梅之“纸帐铜瓶室”书斋。这是个十平方米多一点的狭长斗室。朝北靠窗,一桌,桌前一椅,椅后即一单人床。我进屋,郑老正端坐此椅伏案笔耕。郑老见我即让坐,而他自己刚好偏坐于靠里桌端另一  相似文献   
2.
眼下,全国很多报纸在一版设有新闻评论专栏,如人民日报有《今日谈》,解放日报有《新世说》,文汇报有《虚实谈》,笔者所在常州日报有《延陵语丝》。这类专栏评论很突出:位于一版,方方整整的一块,活体字,加框,是新时代的“花边文学”。因其主题鲜明,形式活泼,普遍受到读者欢迎。其更引人注目的是:它正在吸收着杂文的某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3.
学生作文,经常会遇到这样情况:明明是亲身经历的事,明明是与之共同生活过的人,材料就在他自己脑子里,但他还是骑马寻马,东张西望,说是没有东西可写。那末,如何帮助学生把身历其境的、藏在脑子的记忆仓库里的材料挖出来,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在这方面,我曾作过一点尝试。有一次,我给高一学生布置一篇作文,要求他们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希望写得具体些、丰满些,要有实实在在的事例,不要说空话,发空议论。隔了一天,学生顾江交来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祖母》。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祖母手把手地教他刚入学的弟弟写了个“多”字;第二件事是祖母教他洗衣服;第三件事是告诫他:取得成绩,不许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