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总结历年中国史课程的教学经验,根据该课程的现状分析和改革方向论证,结合多年讲授中国史的经验,本文认为,该课程的改革应从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好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史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又要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也应该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2.
荀子认为人有三种存在方式:自然存在方式、社会存在方式和理想存在方式。他认为人有眼耳鼻口之欲,有趋名逐利、趋利避害的本性,这是人的自然存在方式;在深刻揭示人的自然存在方式的基础上,荀子阐述了自己对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的理解:人生活在由礼带来的种种规范之中,依礼而行事,人才真正成为区别于自然而具有道德伦理关系的社会存在方式的人;荀子认为,人的理想存在方式应是如此:化性起伪,将本性恶的河水用礼的堤岸约束并通导,行为处事无礼不为,由此兢兢业业修养不已,达到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同时也渗透天道,与天合一。  相似文献   
3.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东部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随之西迁重庆。大量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来到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他们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出版了大量研究性论著,涌现了一批如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学术研究领域骨干,推动了抗战大后方社会科学的近代化进程,使大后方的社会科学事业空前繁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常云平  杨发 《宁夏教育》2006,(11):39-39
新课程的大教材观认为:教材是指具有一定特定结构、可供学生和教师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是帮助教师和学生认识世界、获得发展的一种媒体。它包括教科书(含电子教科书)、教学挂图、图册以及与教科书配套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教学参考信息、教学辅导信息等。由此看来,“大教材”的外延已经远远超出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了。  相似文献   
5.
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政治中心的转移,大后方人口急剧膨胀和高度集中,随之而来的便是消费需求爆炸性的增长,给后方资源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此压力之下人们便毫无节制地掠取自然资源,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变得激烈起来,不可避免地催生了各种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森林和草地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仍等。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中学历史新课程的大教材观和新课程资源观下,当前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些新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诸如:如何正确鉴别和利用国外史籍和互联网中历史课程资源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历史学术争议与分歧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求实创新教育与坚持正确历史观等问题。我国的历史新课程改革要充分体现我国的国情特色和学科特色,克服削足适履式的、机械的照搬的倾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