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生于重庆云阳的扶嘉,曾为刘邦出谋“定三秦”,刘邦认为他“志在扶翼”,故赐性“扶”。后来又被刘邦委以廷尉之职。归隐乡野之后,发明吸卤煮盐的方法,使云安成为中国最古老的盐场之一,为繁荣当地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遗憾的是扶嘉在《史记》中无传,但以扶嘉在历史上的贡献,他不应该就这样默默无闻,该文意欲通过对历史的梳理,使关于扶嘉的扑朔迷离的东西清晰,并彰显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君明臣贤、政治清明,是司马迁的政治理想。理想的人君,应该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推行宽厚俭易的仁政。理想的人臣,应该是忠言直谏,为民请命;勤心国事,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面对现实,司马迁杜绝“空言”,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在《史记》里创立了经济专篇《平准书》和《货殖列传》,这在中国史学上具有开创必一。它不仅体现了司马迁超前的经济意识和先进的经济思想,也体现了与汉武帝经济措施的矛盾和分歧。  相似文献   
4.
5.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寄托了很多身世之感,他笔下的游侠,以布衣身份行侠民间,不为私利,不单为某一个人,而是作为一种高尚的品性溶铸在血液中,外化为一种天生的秉性,他们不求闻达,但其名气和声望却不亚于达官显贵;作者歌颂游侠,与批判汉代官场、上流社会的道德面貌相表里,矛头直指当朝政治。蒲松龄生活在各种矛盾尖锐化、白热化的时代,在阶级压迫面前,他主张反抗,以暴易暴。他笔下的侠客多是独行侠,往往依靠个人力量去扶弱济困,行侠多是针对具体的个人,具体的事,在行侠中还体现了因果报应的思想;塑造了不少光彩照人的女侠形象,多数是用自己献身的方式来完成她们行侠仗义之举,有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而且功成身退,施恩不图报。《刺客列传》中的复仇形象,明大义,识大体,他们的义愤为国难而发,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聊斋》中的女子复仇形象有三种类型:智慧型复仇、异术型复仇、幻想型复仇,多是报私仇,但他们反暴政、反强权、反邪恶的精神同样感天地、泣鬼神  相似文献   
6.
本文为明清世情小说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三言” “二拍”可谓“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其中对商人的心理刻化尤为透彻。本文试图透过“三言”、“二拍”众多的商人形象,阐释他们作为新旧生产关系交替时期的特殊阶层的微妙心理,及其形成这种心理状态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韩非所列出的奸臣惑君的八种方法及对策的分析,并与当今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提醒领导干部在诱惑面前头脑清醒,廉洁自律。  相似文献   
8.
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思想是董仲舒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为加强封建大一统的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司马迁敏锐地看出其实质不过是“外儒内法”,拉大旗作虎皮罢了。因而司马迁表现出了对先秦儒家的景仰和对汉武帝时期变味了的汉代儒林的鄙弃。  相似文献   
9.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后,曾不无自得地说:“夫运筹帷崛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战,战必胜,政必职,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职天下也”~①单从这段话一般人可能认定刘邦有求贤似渴之心,虚怀若谷之魄,实际上,刘邦有较强的猜忌之心,他所称许的这左臂右膀,韩信被强加以谋反罪名,夷灭三族,今后世多少人为之扼腕叹息;良相萧何虽得以善终,但他为保全名位而屈身事上,从家人、家产的丧失到买地自污,用人格上的自我侮辱来委曲求全,让人觉得窝…  相似文献   
10.
以重庆市研究生培养为例,研究传统文化教育问题,从确立明确的课程研究目标,设定合理的课程内容,厘清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几方面入手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采用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手段,掌握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充分搭配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法,将"教"与"学"换位思考,做到教学相长;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为优化资源平台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